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青年:我們都一樣 只要願意交流就沒有做不到

2012年08月17日 12:37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機場依依惜別,兩岸同學合影留念。(何飛 攝)

  台灣網8月17日西安消息  8月16日下午,臺灣青年學生交流團正式結束了此次“北京—西安”之行,在西安機場搭乘飛機返回臺北。10天的相處,12名臺灣大學生與5名北京大學生志願者不僅把足跡永遠的留在了長城、故宮、天壇、兵馬俑、大雁塔、華清池、漢陽陵等地,彼此之間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機場一別,許多同學都掉下了不捨的淚水,兩岸學子相互擁抱、安慰,承諾未來還要再相聚。

  本次交流活動是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和臺灣“十大傑出青年基金會”共同組織,以“歷史為根、文化為魂”為主旨發起的。團隊由來自臺灣大學、臺灣政治大學等10所臺灣大學的12名在校生和來自北京交通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大陸高校的5名在校大學生青年志願者組成。

  從8月7日抵達北京到8月16日離開西安,兩岸學子足跡遍佈兩岸歷史文化古跡和博物館、研究院,行程也許稍顯緊張,旅途奔波或許有些疲憊,但這次“文化苦旅”也給兩岸學子帶來了不一樣的“甜”。

  中正大學李元愷:印象最深的是人 還想去絲路騎駱駝

  談起此次大陸行,來自臺灣中正大學的李元愷同學説,其實給他印象最深刻的並不是某個旅遊景點,而是大陸的人。因為自己是個比較喜歡和人相處的人,覺得人才是最最珍貴的。李元愷説,大陸的男同學都很活潑,大家很快能打成一片。大陸女同學也很會照顧人,他舉起自己手臂上的一道傷口説,之前受了傷,北京一位女生貼心的給他送來了創可貼,讓他非常感動。他用相機拍下了這枚創可貼,還説要帶回臺北去。

  李元愷説,歷史是無法改變的,能改變的是未來。在未來,兩岸間彼此交流合作是不可避免的,只有現在先了解大陸青年學生是什麼樣子,先做良性的交流,未來才能一起探求合作的可能。

  説起未來的計劃,李元愷説,這已經是他第二次來大陸了,還想來第三次,下次計劃去絲綢之路騎駱駝,感受一下異域風情。

  北京交大莫高泉:大家建了QQ群 兩岸其實並不遙遠

  來自北京交通大學的大三學生莫高泉,已經是第二次參與接待臺灣同學的活動了,上次他接待了一隊去江南參訪的臺灣大學生。莫高泉説,兩岸同學在一起交流,不僅會相互了解彼此的生活、學習狀況,在旅行的過程中,也會就看到的文物古跡進行交流,這是一個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過程。

  記者了解到,每天白天行程結束後,兩岸同學還會相約晚上一起出去唱歌、逛街……想到今天晚上不能再一起玩了,同學們都很感傷。莫高泉説,離別之際,大家互留了聯繫方式,臺灣同學聽説“人人網”和QQ是大陸學生常用的網路聯繫工具,紛紛表示回臺灣之後也要註冊一個,方便和大家聯繫。

  莫高泉説,在此之前他沒有接觸過臺灣來的同學,但幾天相處下來,發現大家都是一樣的,一樣的語言,思想也是一樣的青年人的思想。可能是彼此都感受到了對方和真誠和熱情,大家都能很快打成一片。他説,北京臺灣的距離也並沒有很遠,坐飛機兩個小時就到了,有機會的話,以後他也一定要去臺灣找他的這些朋友玩。

  在去景點的車上,同學們唱了一首由南昌大學和臺北教育大學兩位同學共同作詞作曲的歌《我們的心》,誠如歌詞所寫:“我們的心,從沒有海峽的界線。在同一個天空,有著相同的語言。我們擁有的一切,彼此分享才覺得甜”。臺灣大學的王齊聖説:“我們其實都是一樣的”,北京交大的莫高泉説,只要心在一起,只要願意做朋友,願意交流,就沒有什麼做不到的。(台灣網記者 黃艷艷)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