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大陸基層調解員: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化解涉臺糾紛

2012年06月20日 16:28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大陸基層調解員在交流會上發言。(台灣網 王思羽 攝)

  台灣網6月20日消息 “昔日前沿炮與炮的對話,今日兩岸心與心交流”,17日,由中華全國人民調解員協會和福建閩臺交流協會聯合主辦,由國臺辦法規局和司法部基層工作指導司共同指導的第四屆海峽論壇兩岸鄉鎮基層調解員聯誼交流會在廈門舉行。大陸基層調解員各抒己見,互相交流經驗,針對新形勢下涉臺民間矛盾糾紛共同探討調解問題。他們並希望能夠與臺灣的調解同仁舉行類似的調解經驗交流活動,取長補短,實現雙贏。

  晉江市圍頭港涉臺民間海事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的洪水準表示,人民調解不僅傳承了中華傳統的矛盾化解機制,在新的歷史時期,還被賦予糾紛調解的新內涵,是化解矛盾糾紛的重要手段。在調解過程中,雙方當事人常常從自身利益、自我角度考慮問題,針對這一問題,調解人員應注重啟發,促使雙方當事人轉換角色,“要想公道,打個顛倒”,引導雙方以大海般包容的心態,互相體諒,促成和解。

  洪水準介紹説,通過調委會對涉臺矛盾糾紛的及時有效化解,加深了兩岸之間的經貿往來,有效維護了兩岸各項交流合作的正常進行。2010年以來,圍頭村累計調解涉臺民間糾紛116起。僅2012年1—5月份,圍頭港貨物吞吐量近15萬標箱,對台貿易進出額近2666萬美元。

  他還強調,調解人員在處理涉臺矛盾糾紛事件時,要特別注意方法和技巧,要充分利用共有的閩南文化底蘊,如靈活運用閩臺民間的“茶桌、酒桌、神桌”等民俗文化,針對不同對象、不同情節,找準切入點,對症下藥,進行調解。

  “我為自己退休後還能為社會工作,為社會和諧做出貢獻,發揮我的餘熱感到驕傲和自豪。如果社會上有更多的人呈現出人性善良和寬容的一面,這個社會一定是美好的。” 北京市朝陽區望京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員王新忠表示,調解員每天調解各類糾紛,其實就是在呼喚人性中的寬容和善良。

  廈門市思明區梧村街道文灶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主任王瓊珍説,他們通過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積極宣傳法律、法規、政策,教育引導轄區居民遵紀守法,尊重社會公德。2009年以來,該調委會共化解矛盾糾紛54起,調解率和調解成功率均達到100%。

  廈門市思明區鷺江街道調解委員會副主任齊秀秀認為,人民調解既説法又説理,幫群眾排憂解難,也是一個弘揚社會正氣的過程。2011年1月1日《人民調解法》的施行,從法律層面完善了人民調解制度,使人民調解既有法律地位,又有“人情味”。

  她説,中國傳統文化在人民調解工作中得到充分體現。比如中國儒家推崇的發揮倫理道德引導社會風氣,道家推崇道法自然、無為而治,法家推崇以法為核心,而人民調解博采眾家之所長。以其獨特的柔軟姿態,促使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互相體諒,營造誠信友愛的社會氛圍。(台灣網記者 李丹)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