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福州西禪寺的臺灣情緣

2012年05月08日 10:07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但凡千年古剎,除了歷史文化積澱厚重的宗教建築外,還總有森森林木將其簇擁點綴,益顯其蒼古幽深、法相莊嚴。福州怡山西禪寺裏的荔枝樹就幾乎與這座古剎齊名,古剎大門坊柱上鐫刻著一副楹聯:“荔樹四朝傳宋代,鐘聲千古響唐音。”這既點明“西禪寺”是唐朝的古寺,也顯示了荔枝樹在該寺的重要地位。寺中另有一副刻在大雄寶殿大柱上的楹聯也頗為著名:“寶剎鎮怡山,溯當年初辟荊榛,七井泉源通鬥極;法輪轉瀛海,喜此日重裝龍象,上方鐘梵應迦陵。”它出自清代臺灣巨富林維源之手。原來西禪寺與臺灣也有淵源,且緣分不淺。

  西禪寺位於福州工業路西邊南側,名列福州五大禪林之一,現為全國重點寺廟。據宋代《三山誌》記載:“梁時有王霸在怡山修道,隋末廢圮,唐觀察使李景溫招僧起新。”西禪寺由此發端,它在唐時稱清禪寺、延壽寺,五代後唐長興四年(西元933年)改名長慶寺,因福州舊時東西南北四郊均有禪寺,而長慶寺在西郊,故俗稱“西禪寺”。

  步入西禪寺大坊,展現眼前的是一片寬闊的石埕,佛殿齋堂就掩映在松林和荔枝樹下。寺內中軸建築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樓,兩側有鐘鼓樓、齋堂、唸佛堂、崇德堂、禪堂、明遠閣、放生池等,其中大雄寶殿面闊七間、進深九柱,其石砌佛座和部分柱礎均為唐、宋舊物。放生池的九曲橋盡顯江南園林風貌,鬱鬱蔥蔥的荔枝林與67米高的報恩塔相映成趣,景色十分宜人。寺內的“寄園”遺址,刻石昭示:“宋荔”。不遠處的明遠閣乃歷代名家應邀啖荔吟唱的所在。

  據《臺灣省通志》載:臺灣佛教“本流是由福建鼓山以及西禪二大禪寺傳來。”而歷史上西禪寺的幾度修整也都得益於從臺灣募化而來的善款。1799年,福建將軍慶霖奉命鎮守閩中,它見西禪寺“遠觀焉荒煙蔓草,觸目淒涼”,於是決定加以修葺。重修的過程中資金不足,慶霖就派西禪寺的繼雲法師赴臺向臺灣臺陽郡守化緣,“去五匝月,得番鏹三千余圓,歸而庀材鳩工……”這段史實在慶霖所撰的《重修怡山長慶寺碑》中有詳細記載。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