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聚焦陸客赴臺個人遊:盤點臺灣獨特原住民文化

2011年06月28日 08:2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大陸居民赴臺灣地區個人旅遊28日正式啟動。臺灣獨有的一些宗教慶典活動,客家文化,以及臺灣獨特的原住民文化都極富特色,很具觀光價值,梳理如下。

  臺灣宗教慶典活動

  大甲媽祖繞境進香2011年4月8日晚上11點05分在臺中市大甲鎮瀾宮起駕,數萬名來自臺灣各地的信眾虔誠參拜。

  臺中大甲媽祖文化節

  17世紀以來,媽祖隨著閩南一帶的移民信眾分靈來臺奉祀後,即成為臺灣民間百姓普遍的信仰。臺灣各地共有870余間媽祖廟,每逢農曆3月媽祖誕辰,臺灣各地如臺中市大甲鎮瀾宮、彰化縣鹿港天后宮、雲林縣北港朝天宮、嘉義縣新港奉天宮、臺南市大天后宮等廟宇都會擴大舉辦祭祀、進香、遶境等活動,其中尤以臺中市大甲鎮瀾宮的媽祖繞境,歷史最久且規模最盛大。

  臺中市大甲鎮瀾宮進香活動一般于農曆3月不定期舉行,整個隊伍加入了許多精彩的廟會活動,包括神像戲偶、戲班、繡旗、花車、舞龍舞獅等,經彰化員林、雲林西螺、虎尾到嘉義縣新港奉天宮,歷時八天七夜。行進中,迎媽祖隊伍受到各地善男信女熱烈歡迎,百姓們紛紛準備牲禮素果膜拜,燃放鞭炮、焚香祭祀。直到媽祖從嘉義新港奉天宮回鑾時,再一次掀起活動高潮,沿途數十萬名信徒大擺流水席招待親友及香客,鑼鼓喧天、萬人空巷。

圖為臺灣宋江陣代表高雄內門順賢宮宋江文化技藝團在表演

  臺灣南部“宋江陣”

  臺灣廟宇香火鼎盛,宋江陣大都流傳于嘉南平原以南的農村,並以臺南、高雄兩縣市最多,早期屬於農閒時期農村子弟學習武藝的活動,日據時代,因高壓統治,取而代之成為宗教活動酬神娛人的武術表演性陣頭。宋江陣通常附著于寺廟,成為神佛駕前的藝陣,最具有盛名的首推高雄內門鄉宋江陣,內門鄉內有“內門紫竹寺”及“南海紫竹寺”,推動民俗江陣古老文化的傳承不遺餘力,有一百四十餘年歷史。

  一、相傳有人把“水滸傳”的故事附會上去,説是宋朝的俠盜宋江為操練部眾,設計了一種以陣式為主,個人為輔的武藝,由36天罡,72地煞組成的陣式,以便攻城。

  二、另一種説法説它是少林武學的一支,屬於實拳一派,與少林的單套拳、獅陣、劍獅同時流傳下來。

  三、有人認為臺灣的宋江陣,是明末鄭成功操練部隊,保衛海疆,所發明的一套教練術;水滸傳中赫赫有名的宋江,一直深深影響了民間對革命義士的尊崇與景仰。明鄭時期,當反清復明積極展開時,這些來自福建水域的綠林豪傑,心目中的英雄便是梁山泊的好漢,於是他們以拳術為基礎,打著替天行道、忠義雙全的口號,形成宋江陣的雛形。

  宋江陣的組成:原始的宋江陣相傳由108人組成,以喻36天罡,72地煞。然而今日真正的宋江陣組成卻沒有108人的隊伍。這是因為宋江陣師傅認為108人為不祥之陣,一般民間以36人組成的最為普遍。宋江陣流傳在臺灣南部,而以高雄市最多,堪稱是宋江陣的故鄉。

屏東東港迎王平安祭--王船繞境

  臺灣西南沿海:東港迎王平安祭

  “東港迎王平安祭”為臺灣西南沿海著名的民俗祭典之一,原始用意為送瘟神出海,如今已演變成祈安降福的活動。每三年舉行一次的“東港迎王平安祭”約在農曆9月份于屏東縣東港鎮東隆宮舉行,西港燒王船在農曆4月中旬于臺南市西港區慶安宮舉行,其中“東港迎王平安祭”場面最為熱鬧盛大,聞名臺灣,除廟會活動外,最後一天的燒王船儀式更是整個祭典的高潮。

  整個祭典為期8天7夜,包含請王、過火、繞境、宴王、送王等諸多儀式。整艘王船倣古戰船而建,以紙和木材搭建,造價數百萬,雕工精細華美。在燒王船之前,東隆宮會為王爺及部屬們添配許多航行中的必備品,如梳洗、衣服、食物、神轎、桌椅等,並且舉行盛大的“宴王”儀式,以突顯祭典之隆重﹔“送王”儀式選在淩晨吉時開始伴隨著一連串鞭炮聲,王船緩緩起航,接著引燃熊熊大火(寓意將不好的瘟神邪神押解上船),連同代天巡狩的王爺一起離開,祈求平安降福。

鯤鯓王平安鹽祭活動。

  臺灣南部:鯤鯓王平安祭

  鯤鯓雲嘉南的鹽業歷史早在明鄭時期即在西南沿海地區奠下了深厚的基石,從引進海水到蒸發、日曬、結晶的過程,動作繁複且技巧高深。臺灣340餘年來的曬鹽産業,不僅曾是臺灣産業的大宗,亦為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命脈,也是不可欠缺的民生物資。2002年臺灣雖然結束了338年的曬鹽産業,然而雲嘉南濱海風景區管理處轄區內獨特的鹽田景觀,所孕育出的鹽産業文化與鹽村生活寫照風光,卻留下豐富且令人追憶的文化資産。

  每年當時序從楓紅轉入寒冬之際,正是臺灣南部沿海風力強烈、雨量稀少,適合曬鹽的理想季節,一系列精采可期的活動以“鹽”為主軸,結合當地傳統的王爺信仰總廟“南鯤鯓代天府”及鹽民的原鄉-北門,作為活動的出發點,藉此希望能讓大家重新回味,體驗臺灣西南濱海地帶獨有之鹽業歷史與鹽田風光。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