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檔
 
 
知名學者:以臺灣光復之民族浩氣,創兩岸和平發展的新局
 
 
來源:新華網      日期:2010-10-26 10:31

 

  新華網北京10月25日電(記者李寒芳)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65週年紀念日。兩岸知名歷史學者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臺灣光復的重大歷史意義不容抹殺。兩岸應堅持每年舉辦紀念活動,讓兩岸同胞,尤其是年輕人都知道這段歷史,為今天的兩岸關係發展提供“史鑒”。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曉波是專事臺灣史研究的知名學者。他在北京接受採訪時説,從1895年馬關割臺到1945年臺灣光復的50年間,臺灣民眾為脫離殖民統治、回歸祖國懷抱進行了前赴後繼的不懈鬥爭。祖國大陸的抗日戰場上也有以各種方式前來參與的臺灣同胞,總計約有5萬人之多。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臺灣史研究中心主任張海鵬説,在兩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1945年抗戰勝利,《馬關條約》被廢除,臺灣得以回歸祖國。當時的國民政府在臺灣建立起臺灣行政長官公署,也就是後來的臺灣省政府。這一非常有歷史意義的事件證明,臺灣恢復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馬關割臺根據梁啟超的説法,是中國覺醒的開始;用我的話來説,是中國民族自救運動的開始。”王曉波説,臺灣光復是不願做亡國奴的臺灣人民自求解放的勝利,是中國民族自救運動的勝利,也是全人類反法西斯運動的勝利,這個日子不可以忘記。

  針對臺灣一些“獨”派人士篡改、歪曲臺灣光復歷史的言行,兩位學者給予了有力的反擊。張海鵬表示,冷戰開始後,美國發起的舊金山會議製造所謂“舊金山和約”,提出“日本放棄對臺灣及澎湖列島的一切權利、權利根據與要求”,模糊日本把臺灣、澎湖列島等地歸還中國的事實,以圖造成所謂“臺灣地位未定論”。陳水扁上臺後也鼓吹這一言論。但事實上,臺灣和澎湖列島是由於甲午戰爭失敗而被迫割讓,日本取得的權利來源是中國,放棄當然也要還于中國。所謂“臺灣地位未定論”是站不住腳的。

  王曉波近來參與臺灣地區新版高中歷史課綱的修訂工作。在工作中,他始終堅持“讓臺灣年輕人樹立正確的中國史觀”,因此遭到一些“臺獨”人士和媒體的攻訐。

  説到這裡,這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不由得提高了聲調。他痛心地説:“李登輝、陳水扁當權20年,以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為臺灣精神,從篡改教科書等方面重新推動‘皇民化政策’。臺灣光復難道不是臺灣人的光復嗎?”

  王曉波表示,抗戰勝利後,臺灣曾長期舉辦慶祝光復的活動。但近年來在一些不正確的史學觀教育下,臺灣的年輕人幾乎已經忘記了臺灣的光復。現在的新版歷史教綱草案雖然增加了中國史的部分,但仍有不足。“我們要著重發揚臺灣人的愛國主義傳統,把臺灣人反抗日本統治的悲壯故事一代代講下去。”

  “臺灣光復的紀念活動,我們應該每年都大張旗鼓地辦下去。”張海鵬説,臺灣光復的重大歷史意義不容抹殺。要讓兩岸的老百姓,尤其是年輕人都知道臺灣當年如何回歸祖國懷抱,為今天的兩岸關係發展提供“史鑒”。

 
編輯: 徐維彬    
  查看/發表評論
 
  友情連結 外交部 中共中央統戰部 國務院臺辦 國務院僑辦 國務院港澳辦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中國僑網 中國海外交流協會 中國僑聯 中華海外聯誼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