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掀起“鈞瓷旋風” 河南鈞瓷飲譽寶島

2010年08月07日 11:30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6月23日至29日,“世紀瑰寶——禹州當代鈞瓷精品展”在臺北市中正紀念堂舉行,近百件凝聚著當代鈞瓷藝術大師們奇思妙想和精湛技藝的鈞瓷珍品,首次亮相寶島,走進臺灣同胞的視線。短短一週時間裏,逾萬人進場參觀,10余家媒體進行專題和新聞報道,在臺灣陶瓷界、藝術界和市民中颳起了一股不小的“鈞瓷旋風”。

  代表當今鈞瓷發展最高水準

  在臺北舉行的“禹州當代鈞瓷精品展”是繼鈞瓷珍品香港展、日本展之後,規模最大的一次鈞瓷珍品境外展活動。

  為了搞好這次展覽,禹州市組織專家從全市40多家鈞瓷窯口選送的近千件鈞瓷産品中,評選出了96件能夠代表當代鈞瓷創作最高水準的精品作為參展作品,並首次為參展作品投保,投保額高達5000萬元人民幣。

  臺灣有關方面十分重視當代鈞瓷精品在臺北的展出。6月23日上午,臺灣國民黨副秘書長張榮恭等政界人士、兩岸和平文化藝術聯盟主委李奇茂大師等20多位文化藝術界知名人士出席了開幕式。

  臺灣的媒體也都把鏡頭和筆尖對準了這次展覽。《兩岸時報》和《工商時報》圖文並茂地報道了展覽的盛況,評價展出“足以代表當今鈞瓷發展最高水準”。臺灣人間衛視和臺北教育電視臺還製作了專題,介紹鈞瓷的藝術特色、歷史沿革和現代發展狀況。臺灣民眾更是將鈞瓷展作為了解大陸文化的窗口,每天前往中正紀念堂三樓第四廳參觀鈞瓷的市民超過千人。

  鈞瓷來臺,晚了十幾年

  作為“鈞瓷文化臺灣行”的一項重要內容,在鈞瓷精品展舉辦的同時,以中國陶瓷工藝大師楊志為首的17名鈞瓷大師組成的禹州鈞瓷文化交流訪問團,也活躍在臺灣各地,與當地陶藝大師們進行面對面的學術交流。

  6月23日中午,鈞瓷文化藝術研討會在臺北圓山大飯店舉行。30多位兩岸陶瓷工藝大師、陶瓷研究專家學者濟濟一堂,就鈞窯的起源與歷史、鈞窯的窯變藝術和燒制工藝、鈞瓷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等課題展開討論,氣氛十分熱烈。

  耄耋之年的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鈞瓷研究專家宋龍飛,在助手的攙扶下來到研討會現場,感慨自己十幾年前曾與禹州、神垕失之交臂。“如果禹州鈞瓷十幾年前來到臺灣,兩岸陶瓷文化交流或有另一番局面。”

  6月26日下午,鈞瓷大師們來到有“臺灣景德鎮”之稱的鶯歌鎮,實地觀摩臺灣陶瓷的設計、創作和燒制過程,並親身感受陶瓷一條街融現代商業、旅遊和陶瓷藝術為一體的獨特氛圍。

  承古創新,産業發展路尚長

  “從臺灣陶瓷業發展的經驗看,鈞瓷産業承古創新的發展方向是正確的。”“從臺灣陶瓷業的現代化水準看,鈞瓷産業要走的路還很長,發展空間很大……”訪台歸來後,鈞瓷大師們紛紛暢談感想。

  8月2日,訪問團團長、禹州市政協主席董立民告訴記者,鈞瓷是我國古代名瓷之一,十余次入選國家重大國事和外事活動國禮,目前已成為河南乃至國家的“國寶級”文化名片。河南提出文化強省發展戰略後,禹州作為全省首批8個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之一,多方面入手,推動鈞瓷産業進一步加快發展,“鈞瓷文化臺灣行”就是該市的最新舉措。

  董立民説,從效果看,“鈞瓷文化臺灣行”增強了臺灣同胞對禹州鈞瓷的了解,開闊了鈞瓷藝人的創作視野,有利於今後鈞瓷的創新發展和産業提升。(記者 張華君 通訊員 萬曉磊)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港澳僑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