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求同化異:兩岸和解融合之道

2010年07月16日 13:53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近日,在京城的公共汽車上,我聽一對年輕的情侶在聊天,女孩説,臺灣問題不緊張了吧,男孩説,是啊,現在大家談的是兩岸合作一起賺世界的錢呢。

  幾個月前,我到臺北出差,在車上跟朋友聊起島內藍綠兩大陣營長期對壘,弄得社會撕裂族群對立,有的家庭分兩派,夫妻反目,父子在自家客廳打起來。善侃的司機接過話茬説:“現在不同啦,非藍即綠的選邊,讓人厭煩了,不如和解吧,芋頭番薯一起煮好啦。”這裡“芋頭”指外省人,“番薯”指本省籍人。

  兩岸關係以談判代替對抗,開啟著和與通的新契機,人們的思想意識也發生深刻變化。從上述街談巷議可見,兩岸和平發展深入人心,從政治殿堂到尋常巷陌,仿佛能聽到融冰沁潤的滴答之聲。即使在最基層人群中,也在摒棄狂熱和躁動,根植理性的思維。

  這雲淡風輕的光景,來之不易!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多年來面對複雜局勢,大陸方面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的發展方向,堅定不移做和平發展的推手。有些措施,有人一時不理解;有些政策,在島內難免遇到誤讀、曲解甚至反彈。大陸方面苦口婆心地解釋,鍥而不捨地努力,真誠為臺灣同胞謀福祉,為臺灣海峽謀和平。認準了的事,不爭論,不遊移,縱有高山阻隔,不信東風喚不回。千辛萬苦地奔走,千遍萬遍地呼喚,千方百計地努力,才産生了春風化雨的效應。

  “三通”之後,兩岸關係如何繼續推進?7月12日,胡錦濤總書記在會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一行時強調,真誠希望兩黨都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出發,通過增進互信,求同化異,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對臺工作通常會與時俱進提出口號,其提法的演進值得品味。在此之前,提得較多的是“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從“求同存異”到“求同化異”,一字之差,意涵不小。

  先説同,兩岸血脈相連,同文同種,同懷民族復興的強烈願望,經濟上有太多的共同需要,可以聯手打拼,兩岸之同太多了。同時,差異的確存在,如制度不同,政見不同。“異”的存在不足為奇,問題是人們迥然不同的態度,有人填溝有人挖溝,有人致力於彌平差異,有人卻一心擴大差異,如綠營繼續“逢中必反”,炒作本土意識,對兩岸合作進行醜化、妖魔化。對此,要逐漸化解,相信真理會越辯越明。

  “求同化異”是“求同存異”的昇華,是更積極的作為。兩岸破冰之後走向和解融合,首先要消除隔閡,解開心結,最佳途徑就是求同化異。畢竟,如果心中有“異”老是“存”著,不是最佳狀態,更好的做法是求最大之同,把“異”化到最小。“化異”最關鍵部分是政治領域,會遇到難題。化,不是強迫勉強,而是水到渠成,需要各方不斷努力。正如連戰先生説的,“點滴的心血累積而成我們長長久久的和平關係。”

  最近,兩岸融合頻傳佳音,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署後各領域的合作在深化,臺灣媒體形容為“上天入地全面合作”。經濟合作將鞏固兩岸和平,能有效降低衝突的可能性。這是中國人智慧之光的閃爍。在奮力求同的過程中,共同的利基夯實了,休戚與共的民族認同增厚了,或許“異”也就迎刃而解、遇水即化了。 (連錦添)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港澳僑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