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外媒:“增進互信”已成為兩岸高層的共同語言

2010年07月15日 09:58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日本新華僑報》14日刊文説,“增進互信”已成為兩岸高層的共同語言。“胡吳會”上,吳伯雄代表國民黨做出新承諾: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路線很有信心,會堅持下去。而胡錦濤和馬英九分別通過吳伯雄“轉達”,互致問候,也是一種善意與互信的聚合和積澱。

  文章摘編如下: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7月12日在北京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上演國共兩黨高層互動的“胡吳會”。由於此番登場是兩岸簽署經合協議(ECFA),雙邊經濟關係發展步入正常化、機制化、制度化後的首次會晤,引起外界的格外關注。

  媒體的聚焦點是,後ECFA時代,大陸怎麼想?下一步兩岸要做些什麼?具體地説,在國共兩黨已成功主導了“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兩岸“三通”和經合協議“三個重要里程碑”後,兩岸關係發展還將有哪些新的建樹?

  落實推進兩岸ECFA無疑是“胡吳會”的重點,但從簽署ECFA引出來的有益啟示更值得重視和關切。胡錦濤強調了三點體會,一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但要厚植共同利益,也要增強休戚與共的民族認同;二是兩岸雙方增進在共同政治基礎上的互信,對下一步兩黨和兩岸關係發展至為重要;三是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出發,通過增進互信,求同化異,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不難發現,“互信”兩字是這裡傳遞的核心資訊。而“互信”的內涵是“政治基礎、民族認同、整體利益”這三個關鍵詞。增進互信是當前深化兩岸關係的重要動力和保證。

  “共同政治基礎”是指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這是大陸領導層最關切的國家核心利益點,任何時候都毫不動搖,寸步不讓。在大陸方面看來,ECFA得以順利簽署,最主要原因是國共兩黨堅持了共同政治基礎。近年來兩岸關係雙方沿著和平發展的軌道穩步推進,也是因為這個“基礎”沒有異變。

  兩岸同胞同宗同文,血肉相連,“民族認同”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本保證。“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無需置疑。不認同胞或回避中華,何談互信?簽ECFA大陸基於“兩岸同胞是一家人”的客觀事實,並以推升臺灣經濟競爭力,“維護和擴大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為根本性考慮。

  實際上,這三個關鍵詞蘊涵著深意是“同一個國家”、“同一個民族”和“同一個未來目標”。這是歷史境界和時代維度相結合的兩岸“互信觀”。

  這樣,後ECFA時代兩岸互動的基本方向和主要思路已勾畫清楚:目前階段兩岸並不急於馬上實施大動作,再樹新的“里程碑”,重點在落實好ECFA,好事辦好,共創兩岸經濟輝煌,而是最重要的是做好“增進互信”。

  目前兩岸互信已有基礎,但還需要繼續厚實堅固。加強民族認同的力度,要從文化認同開始。夯實互信這個“基礎工程”,兩岸才能共創雙贏,為兩岸和平繁榮奠定更堅實的基礎。從一定意義上説,互信,才有未來。

  值得指出的是,“增進互信”已成為兩岸高層的共同語言。吳伯雄轉達馬英九“續創雙贏”的16個字原則,也把“積累互信”放在其中。吳伯雄代表國民黨做出了新承諾:中國國民黨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路線很有信心,會堅持下去。而胡錦濤和馬英九分別通過吳伯雄“轉達”,互致問候,也是一種善意與互信的聚合和積澱。(吳琛)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港澳僑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