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文化是閩南文化延伸 傳承中華民族精神

2010年03月03日 09:36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元宵節,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林豐正在泉州參加閩南文化節時説:“我和太太都是閩南人,我是漳州人,她是泉州人。”“臺灣文化就是閩南文化的延伸、傳承,與中華文化一脈相承。臺灣話其實就是閩南話。”  

  2月27日至3月1日,首屆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節在福建泉州舉行。3000多名來自全球28個國家和地區的賓客雲集泉州,共襄盛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為文化節專門發來賀信。

  閩南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結海峽兩岸閩南同胞和海內外閩南兒女的重要精神紐帶。作為閩南文化主要發祥地、閩南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的核心區和閩南文化遺産的富集區,泉州保留著完整的閩南文化。

  此屆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節共有閩南文化論壇、第九屆國際南音大會唱、海峽兩岸戲劇展演與交流、南少林武術系列活動等15項閩南特色文化活動亮相。

  泉州市民的狂歡節

  2月 27日晚,“中華情閩南風”首屆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節開幕式暨大型文藝晚會隆重開幕。晚會通過短片和節目的相互呼應,表現閩南文化、泉州的人文風情和精神面貌。

  閩南語歌舞組合《鄉音鄉戀》、《感謝你的愛》、《歌聲滿天下》,用生動的情境舞蹈來詮釋兩岸同胞之間的血脈情緣;《賣湯圓》、《五哥觀燈》和《大團圓》反映出了兩岸相親元宵樂的情感;《偶趣鬧元宵》呈現了泉州元宵習俗的豐富內涵,生動再現了傳統絕技。

  正月十五元宵佳節,一年一度的“歌吹漫步”成了泉州市民不可或缺的節目。越來越豐富的內容,越來越熱鬧的氣氛,讓元宵成了泉州市民的狂歡節。

  今年的“歌吹漫步”,市區共有10余支表演隊伍近千人參加。各表演隊伍分別從各自所在的街道社區出發,在古城內走街過巷,表演粧人秀、驢子探親、大鼓涼傘、舞龍舞扇等數十個具有泉州特色的民俗節目。

  在泉州梨園古典劇院、泉州藝術文化中心、市區府文廟廣場精彩上演的海峽兩岸傳統戲劇同樣受到市民的追捧。

  在梨園古典劇院,28日晚的臺灣歌仔戲演出也吸引觀眾眼球。臺灣歌仔戲名角許亞芬與夥伴們一起帶來的《唐伯虎點秋香》喜劇表演,演員們唱腔堅厚自如,舉止投足優雅到位,音樂旋律朗朗上口、優美動聽,現場觀眾看得如癡如醉。

  兩岸應共同開發臺灣海峽

  此屆閩南文化節得到臺灣方面的重視和積極響應。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林豐正率14人代表團與會。臺灣6個南音社團和歌仔戲劇團109人、3個南少林武術團64人、專家學者23人、各界人士168人分別參加文化節各項活動。

  2月27日下午,全國政協副主席、臺盟中央主席林文漪在泉州會見了林豐正一行。林文漪首先向島內鄉親拜年。她説,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它延續了民族精神,使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佔有一定地位,而閩南文化更是兩岸同胞共同的重要文化。

  “臺灣海峽在亞洲乃至世界經濟的地位極為重要,亞洲尤其是東南亞大量的運輸需要經過臺灣海峽。”林文漪並倡議,兩岸應該團結起來,共同重視臺灣海峽的生態修補和環境保護,對其進行共同開發利用,並通過兩岸同胞的團結,來抵制各種風險,維護共同的發展。

  28日上午,林豐正參觀了位於福建泉州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參觀過程中,他不時感慨道,“這裡的很多東西和臺灣的都一樣,一模一樣。”

  林豐正説,“我的祖先是在康熙年間從福建遷到臺灣的,當時的祖先是第12代,我是第19代了。”

  林豐正表示,閩臺緣博物館對臺灣民眾特別是對臺灣青年一代有非常大的教育作用,能夠使他們更加清晰地認清兩岸同根同源的事實,“我們完全是一家人,這是事實,應該讓更多的臺灣同胞來參觀,可以增加這種認同感”。

  “我和太太都是閩南人,我是漳州人,她是泉州人”,林豐正談到參加此次閩南文化節的感受,“臺灣文化就是閩南文化的延伸、傳承,與中華文化一脈相承。臺灣話其實就是閩南話。”

  參觀結束,林豐正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欣然提筆,寫下“兩岸同根、血脈相連”八個大字。

  構築閩南共有的精神家園

  文化節的重要活動之一——閩南文化論壇2月28日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舉行,來自兩岸的嘉賓、專家學者等260多人參加。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張銘清説,2007年6月9日,國家批准設立首個漢族區域性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加強對閩南文化生態的保護和研究,進一步傳承和弘揚閩南文化。他説,從根本上講,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意在提升閩南文化的影響力、凝聚力、傳播力,服務於“海西”形象塑造,服務於增進海峽兩岸文化認同,服務於營造閩南文化生活圈,構築閩南共有的精神家園。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館長楊彥傑説,閩臺“五緣”是一個有著內在邏輯關係的整體。地緣、血緣指的是地理關係和人種來源,這是各種相互關係的基礎。而法緣、商緣、文緣,即是在自然地理環境和人的血脈淵源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政治、經濟、文化上的關係。閩臺“五緣”形成于歷史,是以閩南人為主體的兩岸人民共同創造的,同時在新的歷史進程中延續和發展。

  廈門大學教授陳支平則認為,“環閩臺海洋經濟圈”對外影響不容忽視。他説,明清時代福建沿海商人的活動範圍,雖立足於本家族、本鄉族,但他們在專注于閩臺海峽兩岸之間的商業貿易的經濟經營之外,還兼及東南亞各地以及中國的東部沿海各地。因此在清代東南沿海的商人,已經營造出一類經濟聯繫比較密切的“環閩臺海洋經濟圈”。

  專家學者們就閩南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時代意義暢所欲言,為熱鬧的元宵佳節增加幾分厚重的學術探討氣氛。(蕭遙)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