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三地專家學者探討創新型海洋科技人才培養

2010年03月03日 08:57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新社廈門3月2日電 (楊伏山 李靜)來自中國內地、香港、臺灣的70多名涉海洋類高校的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和企業代表,2日匯聚廈門大學,共同出席“兩岸三地”創新型海洋科技人才培養論壇,探討創新型海洋科技人才培養。  

  與會“兩岸三地”專家學者圍繞海洋科技發展需求與人才培養目標、海洋科技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創新型海洋科技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新方法等問題展開了深入探討和交流。其中,營造創新環境、強化通識教育、夯實專業基礎、加強實踐教學、改革培養模式等成為大家一致的呼聲和共識。

  據了解,目前中國內地涉海就業人員已接近3000萬,海洋人才已達160多萬,約佔全國人才資源總量的2%。對於未來海洋人才的發展,國家海洋局人事司副司長周金弟説,將在人才總量穩步增加的基礎上,重點抓好人才素質和效能的提高,加強海洋領域急需緊缺人才隊伍的建設,抓緊實施“泛海人才”發展戰略。

  臺灣中山大學提出要發展成為以海洋為特色的一流大學。該校海洋科學學院院長劉金源教授説,“創新”必須建構在雄厚的“基礎”上,但目前,在臺灣,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海洋基礎研究人才嚴重不足。為促進海洋教育發展,臺灣專門出臺了《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就海洋教育面臨的問題、策略目標及具體策略等做出分析和規定。具體説來,其海洋教育策略包括建立推動海洋教育的基礎平臺、培育學生海洋基本知識與素養、提升學生及家長選擇海洋教育與事業的意願、提升海洋産業基層人才素質、提升海洋産業專業人才素質等。

  論壇上,不少專家還跳出海洋的“圈子”,暢談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認識和理解。

  國際海洋環境研究領域的著名專家、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林群聲直言,當今在一些大學中流行的一種觀點是:希望學生大學期間完成從一名學生到專業人士的轉變,為達到這樣的目的,學校往往做了種種努力將他們塑造成專業人士,但是他們往往沒有意識到,這樣做的危險在於最終只是培養出了一個“機器人”——即只懂做而不懂想。

  廈門大學副校長鄔大光説,當今,沒有一個學科的人才培養可以像過去那樣只在自己的學科領域內進行。一系列的變化促使我們在談創新人才培養的時候,必須改變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對現有的管理體制、教學方法、課程內容等進行改革,唯此,才能使21世紀真正成為人才的世紀。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