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政局波瀾不驚 民進黨療傷止痛 國民黨改革陣痛

2010年01月05日 08:01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民進黨:療傷止痛

  民進黨自2009年以來一直籠罩在陳水扁家族及該黨高層弊案的陰影中。對於民進黨而言,直接與陳水扁切割傷害太大。一方面,陳水扁發跡的歷史是民進黨發展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捨棄陳水扁會使民進黨産生歷史斷裂;另一方面,陳水扁在黨內留下的共犯結構還相當強大,黨內有相當一部分挺扁力量,驟然切割,會使民進黨産生分裂的危險。所以民進黨採用的是“漸進式切割”方式,即不直接與扁決裂,而是希望通過時間的推移使選民將陳水扁忘記。

  民進黨在氣氛低迷之中開始重新出發。這種痕跡可以在不久前結束的縣市長選舉中清晰地看出來。民進黨打出了“綠色執政、品質保證”及“清廉、勤政、愛鄉土”的口號。顯然,民進黨在價值訴求上一方面重新回歸傳統,以喚回傳統的支援者;另一方面則通過換人和換角色的方式,將“律師世代”身上發生的貪腐問題“打包處理”和切割,而以形象清新的年輕人取而代之。民進黨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逐漸擺脫因為該黨高層的貪腐問題帶來的“價值包袱”,從貪腐的陰影中逐漸走出來,完成價值和論述的更新換代。

  民進黨的世代交替也加速進行。民進黨在剛剛過去的選舉中提名的候選人有許多是該黨中形象較好且比較有實力的新一代人物。這些政治人物,有許多是黨內比較有論述能力的“新世代”代表,他們代表民進黨參選,意味著民進黨在世代交替方面已經起步。當然,民進黨的世代交替不會進行得特別順利,因為傳統的政治山頭還不會自願退出歷史舞臺。

  此外,直到現在為止,民進黨一直沒有在政治路線上進行系統檢討。事實上,民進黨內主要認為自己敗選的原因是陳水扁及該黨高層的腐敗問題,所以黨內對於“臺獨”路線的堅持依然強固。但是,民進黨不得不面對兩岸和平發展已經成為主流民意的現實,對兩岸交流的態度逐漸鬆動,這意味著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在形勢的逼迫下不得不進行若干調整。

  國民黨:改革陣痛

  對國民黨來説,如何改革黨內的政治文化和調整黨的定位,一直是關係到該黨生存之大事。2009年10月,馬英九重新擔任黨主席,再次加快了改革的進程。

  馬對國民黨的改革主要分為三部分。一是嚴肅黨風,改造國民黨的政治文化,杜絕黨內部長期存在的賄選風氣。馬上任後,針對中常委選風敗壞的情況,國民黨考紀會迅速出手,將已當選的中常委楊吉雄與江達隆迅速處理,這是國民黨史上第一次對黨職選舉祭出黨紀。此事件的後續效應快速擴散,最終,造成30名新科中常委或主動、或迫於壓力,集體請辭,國民黨中常會實現重選,成為馬英九整頓選風的第一刀。

  二是改變與地方派系的互動模式,實現他“清廉執政”的理想。馬英九所堅持的是希望與地方派系斷絕關係,這在當前的臺灣社會,幾乎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地方派系是在選舉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只要選舉存在,就不可能徹底根除地方派系的影響。與地方派系合作,仍是未來國民黨進行地方動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馬英九所要調整的,是改變與地方派系的互動模式,斬斷“黑金政治”的根源。

  三是徹底完成對“黨産”的處理,為國民黨摘掉“黑金政治”的帽子。2009年12月30日,國民黨中常會通過黨營事業最終解決方案,宣佈今年6月底前標售中投公司,未來黨將轉型為選舉機器,選舉經費改以募款為主。這是政黨運作模式的根本性改變,對國民黨未來的發展,無疑會産生重要影響。

  馬英九對國民黨的改革是一種全面的系統改造。改革必然要觸及的是黨內已經存在的現有政治結構,所以,受到黨內攻擊的可能性相當大。特別是馬如果想將國民黨年輕化,必然要推動黨內的世代交替,更得觸及一部分舊有權力結構的利益。所以,馬在黨內遭到大部分人的反對是可以想像的事情。未來的國民黨改革之路依然任重道遠,能否成功還是未定之數。

  政治生態:攻防轉換

  馬英九執政一年多來,國民黨內部問題不斷,其光環逐漸退去,支援度屢創新低,民眾對國民黨執政表達不滿的聲音逐漸增大,國民黨雖然有全面執政的優勢,卻面臨著來自民間的信任危機。2009年底縣市長選舉中,國民黨在許多優勢選區全面告急,可以説就是這種窘境的反映。

  國民黨執政優勢的弱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大環境使然。馬上臺後即遇到全球金融危機,使馬在競選中關於經濟發展的承諾落空;二是民間對馬的期望值過大。一旦馬上臺後,在諸多方面不能滿足民眾的期待,則心理落差會較大;三是國民黨的內耗。由於在資源分配等問題上屢有分歧,國民黨內部在派系、提名等問題上多次出現不和諧聲音,給民眾的觀感不佳;四是執政團隊的協調效率不高,應急反應速度遲緩,給人以“政治無能”的印象。

  此外,在文宣方面,民進黨顯然比國民黨更善於掌握議題。2009年民進黨一方面著力攻擊國民黨的大陸政策,稱其為“親中賣臺”,以此來凝聚基本盤,並力圖削弱馬英九兩岸政策的正當性。同時,民進黨利用各種方式,不斷凸顯馬英九的“執政無能”問題,特別是對“88風災”的輿論操作,成功地將“無能政府”的惡名加在了馬的頭上,使馬的聲望直線下滑,而民進黨通過對災難性事件的操作,基本穩住了下滑的勢頭。藍綠雙方的攻防態勢也因此發生了變化,民進黨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被國民黨追著打的困局。

  可以預見,在新的一年裏,國、民兩黨的鬥爭將更加複雜。民進黨在緩過氣之後,必然會強化在兩岸政策上與國民黨的區隔,加強攻擊國民黨的力度,為兩岸交流設置更多的障礙。當然,迫於民間壓力,民進黨對兩岸交流中經濟層面的態度會有所鬆動,而主要強調政治層面上與國民黨兩岸政策的差異性。

  未來島內政局的發展依賴於幾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民進黨在派系重組、價值重建、世代交替等問題上的進展;二是國民黨改革的成效;三是兩岸關係的發展以及臺灣島內民意的變化。政治問題説到底不過是社會問題的反映,因而,臺灣的政治生態最終還得看臺灣民眾觀念與認知的改變。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經過2009年的發展,臺灣島內政治生態已經悄然改變,新一輪的政治博弈已經起步。(作者陳 星 係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所副所長)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港澳僑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