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簽署MOU 島內業者叫好 綠營罵陣噪音被消解

2009年11月19日 10:06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11月16日,兩岸一直熱議的兩岸金融監管合作備忘錄(MOU)塵埃落定,消息幾乎在同一時間從兩岸傳出:兩岸銀行、證券及期貨、保險業監管合作備忘錄于16日順利簽署!當晚,在新加坡掛牌的摩臺指期貨指數急速拉高,1小時內漲幅4%;17日一早,臺股一片向好,再次印證1年多來兩岸每有“協議”、臺股就會衝高的經驗。島內輿論特別是金融業者對MOU一片叫好,“有助臺灣産業”、“外資大舉匯入臺灣”、“台幣鐵定升值”、“金融股是最大受惠者”等好消息一夜爆出,雖然綠營仍有“賣臺”的舊調,但已成了主旋律下的噪音。

  MOU是門票

  17日,中國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的官方網站都醒目刊出兩岸簽署MOU的消息,島內各大報紙的社論也圍繞這個話題展開。對於各行各業的百姓來説,MOU還顯生僻,但對於業者來説這是一張開疆辟土的準入門票,也必將方便企業的融資和普通百姓的匯款、兌換、刷卡消費。

  最先聞風而動的是島內的銀行業者,彰化銀行、國泰世華銀行、第一銀行、土地銀行、合作金庫銀行、華南銀行、中國信託商銀、兆豐銀行等已經在大陸設立辦事處等待“準入證”,辦事處大多集中在長江三角洲或珠江三角洲等臺商聚集地,可以看出“跟著臺商走”的戰略佈局。業者表示,因為大陸銀行對臺企中小企業的信用資料不足,臺企的大陸銀行貸款只佔三成左右,這對於準入大陸的島內銀行來説是潛在的市場,島內銀行一向擅長中小企業業務,登陸後將大有作為。

  在個人客戶方面,既有長期生活在大陸的臺灣群體,又有令島內業者一向驚嘆的19億張銀聯卡用戶,再加上開放銀聯卡在臺提款、授權臺資銀行發卡等業務的預估,其中的商機將數十倍于島內。

  也有業者指出,這也是兩岸業者合縱連橫的一張門票,有了MOU,兩岸業者在兩岸及港澳間的資産評估、信用考核等方面都有雙贏的合作機會。如果大陸銀行是人民幣貸款來源,島內銀行則是臺商客戶的仲介保人,兩岸銀行共同解決中小臺企貸款難問題,也可合理分配利潤,各有新的增長點。

  ECFA才是座位

  臺灣媒體報道,有島內的基金經理人解釋,之所以稱MOU開啟了新的里程碑,其中最重要一個原因是它具有相當象徵意義,那就是MOU的快速簽訂,代表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簽訂指日可待,對於兩岸經濟以至於臺股來説,這才是最大利多。 

  這位基金經理人分析,MOU只是兩岸可以互設金融機構的開端,至於實質內容如何、可以有幾家互設金融機構、何時能互相經營人民幣、台幣業務等,都要在ECFA的“市場準入”條列中才會談及,實行細則也需要一段時間逐步完成。也就是説,MOU只是一個開端,後面還會陸續有大戲,臺股後市想像空間仍極大。

  臺“金管會”主委陳衝也表示,MOU如同球賽入場券,兩岸簽署後只是取得門票,但觀看比賽的座位好不好,要靠ECFA。談到已在大陸設辦事處的臺灣8家銀行,都摩拳擦掌要設分行或子行,陳衝説,銀行要在大陸設分行,要等MOU生效才行。如果是想參股大陸金融機構,則要有計劃分析,要有説明。對於大陸銀行原則上第一階段只開放設立分行。

  因為兩岸經濟交流長期的不對等,只能臺灣到大陸來,沒有大陸到臺灣去,所以島內現有的管理規定也都是“有來無往”,這方面臺灣也要做相應準備,才能在具體操作時有規可依,保證MOU的順利執行。

  擱置爭議的智慧

  目前,兩岸都不諱言還存在政治分歧,也達成了擱置爭議的共識,但如何不讓爭議絆住兩岸合作雙贏的腳步,就需要擱置爭議的智慧,此次兩岸簽署MOU,互稱“臺灣方面”與“大陸方面”,臺“金管會主委”陳衝以“臺灣方面金融監督管理機構代表”身份簽字,大陸方面的銀行、保險與證券3個監理委員會主席也以“管理機構代表”身份簽字。臺《聯合報》評論説:“這種做法,打破兩岸過去慣用的‘兩會模式’,務實有效,也巧妙在不違背世界貿易組織的精神下,為兩岸量身打造了一套遊戲規則。”島內有政治評論員也稱讚“展現高度智慧”。

  當事人陳衝説,以往兩岸簽署文件都是通過海基會、海協會辦理,MOU是首次由兩岸金融監督機構簽署,替兩岸交流創立新模式。他説簽字就是“簽公文”,請大家不要妖魔化。

  誰都明白妖魔化指的是綠營的“賣臺”論,綠營照用“罵字訣”,罵“這種模式不只是矮化臺灣、簡直是出賣臺灣”。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説,貿然實施MOU開放金融市場,對臺灣金融産業將是大災難。但臺灣媒體卻報道“可見各界對這項兩岸金融合作進展均抱持樂觀態度”、“恭喜,兩岸MOU成真;加油,挑戰才要開始。”

  這次,中,17日《聯合晚報》社論説:“金融備忘錄的簽署,主要意義在為兩岸金融架設基礎流通和管理渠道,使兩岸經貿往來的資金血脈能夠暢通。雖説最後的細節仍有待ECFA的進一步協商,但金融備忘錄的敲定,其實也為ECFA完成了鋪底工程,使兩岸經貿合作的願景更加具體化及形象化。如今兩岸已儼然渠成,就等待閘門一開,雙方資金即可跨海流通了。”

  臺《經濟日報》17日社論指出,兩岸MOU的形式及效益超越一般MOU,具有多元重大意義,不僅打開兩岸金融業的往來渠道,兼為市場開放定調,還為兩岸互動開啟第三條路,更為其後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協商創造新機,讓兩岸經貿關係進入開大門、走大路的時代!(本報記者 陳曉星)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港澳僑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