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相互開放金融市場進入“倒計時” 臺業者振奮

2009年11月19日 08:20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新華網北京11月18日電(記者 吳濟海 李寒芳)如同“冬天裏的一把火”,兩岸金融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MOU)完成簽署的消息,讓兩岸金融界特別是“望穿秋水”的臺灣業者倍感振奮和欣慰。

  “終於簽署了!我們非常高興和歡迎,希望兩岸儘快就市場準入等問題達成共識,使兩岸互設金融機構早日成行。”臺灣最大的金融控股集團之一——富邦金控總經理龔天行18日在接受本社記者採訪時説。

  龔天行的喜悅可謂代表了臺灣金融業界的心聲。長期以來,臺灣金融業一直看好並嚮往大陸市場,但由於種種原因,海峽兩岸一直沒有開展規模化的直接金融合作,相互間的金融市場開放也明顯滯後,這讓臺灣金融機構錯失了數年進入大陸市場的機遇。今年4月26日,海協會、海基會在南京簽署《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建立了兩岸金融合作的框架,臺灣金融業界終於看到了“曙光”。

  兩岸MOU包括兩岸銀行、證券及期貨、保險業的監管合作等多個層面,標誌著兩岸金融監管機構將據此建立監管合作機制,為進一步深化兩岸金融業交流與合作創造了積極條件,預示著兩岸金融合作將進入實質階段。


  連日來,臺灣主流媒體對MOU的“瓜熟蒂落”紛紛予以積極評價。臺灣《中國時報》18日發表社論説,兩岸MOU象徵兩岸金融交流正式邁向正常化,為臺灣金融業者開啟了大陸市場的大門。雖然比預期晚了好多年,但“這一步還是必須踏出去”。

  綢繆已久的臺灣業者則躍躍欲試。據了解,多家已在大陸設立辦事處的臺灣銀行稱,在MOU簽署的當日已向大陸提出申請設立分行。

  龔天行透露,富邦已向大陸有關部門申請在廈門成立財産保險子公司,“希望早日得到批准,同時,我們還希望能擴大已經參股的廈門銀行的規模,將集團的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在大陸逐漸鋪開”。

  據了解,兩岸MOU的內容主要包括資訊交換、資訊保密、共同監管、事後聯繫與互訪,以及危機處理等5項內容,預計60天內生效。有業者認為,兩岸相互開放金融市場就此進入“倒計時”。

  一些金融學者認為,臺灣金融市場規模小且趨於飽和,MOU將為臺灣金融機構在大陸帶來較大的成長空間,也將對臺灣經濟産生較大的拉動作用。

   上海浦東臺灣經濟研究中心秘書長盛九元説,以證券業為例,簽署MOU之前,大陸QDII只能投資臺灣的公債和公司債,並以3%為上限。而MOU生效後,大陸QDII可以進入臺灣股市,且投資上限提高到10%。以目前臺灣認定具備QDII資格的12家大陸機構的經營規模估算,將有300多億元新台幣可投資臺股。

  “隨著MOU協議的落實,臺灣認定大陸投資機構的家數會逐漸增加,大陸投資金額也會不斷擴大,大陸資金的投資將帶來臺灣股市的興盛和繁榮。”盛九元説。

  大幕開啟之後,兩岸金融合作仍任重道遠。受訪專家表示,兩岸MOU的簽署只是為兩岸開放金融業確立了一個規範,兩岸金融業還有很多具體問題需要協商。“例如兩岸銀行互設分行就涉及市場準入的問題,這還有待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簽署。”盛九元説。

  “但簽署MOU畢竟為兩岸互設金融機構提供了一個基礎,否則,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臺港澳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華曉紅教授説,作為基礎性的金融合作協議,MOU的簽署為兩岸金融業合作開啟了一扇門,使得兩岸金融業有了進一步合作的可能,也為兩岸經貿交流的前景增添了新的信心。

  還有專家建議,MOU簽署後,兩岸可在共同制訂行業標準、清算機制及互享資訊等具體領域率先突破,未來還可通過兩岸證券市場指數授權與編制、兩岸企業相互在對方市場掛牌等合作方式,展開兩岸金融界的實質合作。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港澳僑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