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要聞  >   正文

頂尖高校搶生源大戰:老師搶不到好學生被扣獎金

2015年07月01日 08:18: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近日,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四川招生組在微博“掐架”,互指對方不正當搶生源,花錢“買”考生。為何國內頂尖高校會爆發“搶人大戰”?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一些211重點高校參與招生工作的老師,了解到錄取狀元的多少和錄取分數線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衡量兩所學校地位的“重要指標”,名校搶高分生源是在捍衛“江湖地位”,特別是在今年“出分報志願”的環境下,各高校對招生的老師也層層下達了“壓力”。

  一位曾參與某211重點高校地方招生組的老師告訴北青報記者,他們曾經有一年在某省的文科最低錄取分低至了當地一本線,回校之後被通報批評宣傳不力,還扣罰了一部分獎金。

  核心

  是什麼讓頂尖高校為生源“撕”起來?

  原因一 教育資源薄弱地區學生難鎖定 只能臨時搶

  每年招生季,清華、北大都會在各個省市派出招生組,但利用各種不正當手段的“搶人大戰”並不是在每個省市都會上演,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競爭相對平緩,但在四川、山西等地的“搶人大戰”則愈演愈烈。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對於北京、上海等優勢教育資源集中地區的考生來説,高校早在高考之前就將優質生源“鎖定”,一種方式是通過暑期針對高二學生的夏令營;另一種就是通過自主招生給這些“尖子生”優惠政策,讓學生對高校提前有認知。例如,去年北京市理科狀元劉倩瑩和今年北京市理科狀元劉智昕都在高二的暑假參加過北大的中學生夏令營,並在那時將北大認定為自己的志願學校。

  但這兩種方式對於那些教育資源薄弱省份的學生來説很難獲得,招生的老師只能現場“搶人”。以今年北大和清華認定的自主招生降分錄取考生為例,北京共有58名考生獲得北京大學錄取降分優惠,59名考生獲得清華大學錄取降分優惠,寧夏和雲南各有兩人獲得北大降分錄取優惠,無人獲得清華大學降分優惠。

  原因二

  “出分報志願”加劇搶生源大戰

  今年,包括北京在內的多數省市都採取了高考之後“出分報志願”的方式,但是985工程高校不支援這種選學校的方式,在圈內已經不是秘密。

  多年前參加過清華大學招生工作的清華教師肖傑(化名)告訴北青報記者,在北京等少數省市尚在堅持“高考前報志願”的時候,基本沒有“搶生源”的現象,因為沒有機會。當時北大、清華兩校之間的招生競爭只體現在兩個環節:高考前對自己學校和特色專業的宣傳、自主招生時對優秀考生給予加分優惠,而後者由於有專業面試,優秀考生往往已經對心儀的專業心中有數,很少盲目報考。

  但在那些“出分後報志願”的省市,尤其是欠發達地區,“高分考生及其父母持分數和學校談條件的現象以前就有,今後也難以斷絕。”肖傑説。在虛榮心或外界力量的推動下,本來就對大學教育缺乏了解,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學校、什麼專業的考生,容易放棄自己的“初心”,轉而選擇知名度更高的大學、更時髦的專業。“在這方面,考生自己、他們的家長和高中學校、大學招生人員都有責任。”肖傑説。

  原因三

  分數線降低 招生人員曾被扣獎金

  有説法認為,兩所學校招生組之所以搶狀元,是為了完成學校的任務,雖然兩校對此不置可否,但每年9月新學期開學後,清華大學都會舉辦當年度的招生工作總結表彰會,校長或校黨委書記出席。從清華新聞網的公開報道看,雖然看不出有何物質獎勵,但獲表彰的優秀招生組長、招生教師、招生志願者、最佳團隊等,都獲得了榮譽證書。

  除了狀元能錄取多少,北大、清華這樣的頂尖高校的分數線一直是比較的重點。去年,一則“北大文科錄取線比清華低10分”的新聞讓北大的招辦異常惱火,在2013年和2014年,北大文科分數線連續兩年都低於清華大學文科分數線,北大招辦第二天找到記者迅速作出解釋,北大分數線低的原因是因為北大文科招生人數多於清華,所以分數線略低,並強調如此的比較並無意義。

  多位參與過北大和清華招生的老師則表示,兩所學校的招生工作雖然沒有物質獎勵,但分數線的壓力非常大。一位曾參與某211重點高校地方招生組的老師告訴北青報記者,他們曾經有一年在某省的文科最低錄取分低至了當地一本線,回校之後被通報批評宣傳不力,還扣罰了一部分獎金。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郭碧娟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郭碧娟

原稿件來源:北京青年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