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荒蕪無跡可尋
如果不是當地華僑指引,看不出墓地的痕跡。想祭拜先烈,但“荒野之處,連個跪拜的地方都沒有。”
吳緣這次是作為家屬代表,參加了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發起的“中國遠征軍緬甸陣亡將士遺骸尋找與歸葬計劃”。龍越基金會理事長孫春龍説,這項計劃旨在尋找並收斂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戰場陣亡的將士遺骸,運送回國妥善安葬,併為每一具遺骸進行DNA鑒定,建立數據庫,為將來尋找到他們的親屬留下希望。
作為目前國內知名的公益人,孫春龍曾發起“老兵回家”公益活動,2011年他創辦深圳龍越慈善基金會,籌集社會力量幫助抗戰老兵。
孫春龍説,收斂中國遠征軍將士遺骸的初衷,源自一次赴緬甸的考察。
2011年,孫春龍等人對中國遠征軍在緬甸的墓地進行考察,他們到了密支那、八莫、南坎等地,除了在八莫找到新38師半塊殘缺的墓碑,其他遠征軍的墓地均被毀壞,沒有墓碑,沒有墳頭,如果不是當地華僑指引,看不出墓地的痕跡。想祭拜先烈,但“荒野之處,連個跪拜的地方都沒有。”
那一次考察中,孫春龍參觀了英、美盟軍和日本在緬甸的墓地。英軍在緬甸共有三處墓地,仰光的“Taukkyan”墓園是其中最大的一處,共有6347座墓穴。每一個墓碑上,都寫著陣亡者的名字和生卒年月,有一些無法確認姓名的陣亡者,墓碑上則寫著:“KNOWN UNTO GOD”(他的一切上帝知道)。
“綠油油的草坪上,綴滿了黑色的方塊墓碑,整齊排列,猶如他們走上戰場時的隊列,”孫春龍後來在一本名為《異域1945》的書中寫道,“似乎,他們從未死去。”
作為戰敗國的日本在緬甸的墓地也得到很好的保存。從1975年開始,在政府、財團和民眾的大力支援下,日本人在緬甸多個地方修建了日本陣亡軍人墓地和大大小小的慰靈塔、紀念碑。
日本人甚至為死去的戰馬立碑,在緬甸佛教聖地自敢山山頂,日本人在一塊碑文中刻下763匹軍馬的名字。
雲南學者戈叔亞是研究二戰中國遠征軍的專家,自2001年起,他開始赴緬甸尋找中國遠征軍的墓地。
“中國在緬甸的遠征軍墓地,除了果敢地區的一處紀念設施保存下來,其他都被破壞。”戈叔亞根據歷史資料、親歷者講述和當地民眾口述,初步確定在緬甸有18處遠征軍墓地,埋葬有烈士記載的至少有2180人。
如今這些墓地或被開發成居民區、學校、寺廟,或荒蕪無跡可尋。
戈叔亞告訴,緬甸境內中國遠征軍墓地被集中破壞發生在1950-1960年代緬甸大規模排華時期。1950年代,緬甸政府軍在與退入緬甸境內的國民黨殘部作戰時失利,緬甸政府和民眾搗毀中國軍人墓地報復。在1960年代,中緬兩國關係交惡,緬甸民眾再次破壞中國軍人墓地。
84歲的華僑艾元昌見證了密支那新50師墓地被毀的經過。艾元昌的家距新50師的墓地不遠,他記得合葬墓前方有一塊陣亡將士紀念碑,70年後他仍然記得紀念碑上新50師師長潘裕昆撰寫的輓聯“壯氣冠河山,青史長留忠勇跡;英魂昭日月,黃土難埋敵愾心。”
墓地被毀是在1962年3月27日下午,那天他騎自行車從墓地前經過,“20幾個緬甸軍人、和尚、青年人用推土機把墓碑推倒,把墓地推平,屍骨挖得到處都是。”
事實上,在緬甸的華僑和國內的民間組織一開始更傾向於復建遠征軍的墓園和紀念碑,但報告層層打上去,緬甸政府方面卻遙遙無音,陷於停頓。
楊子臣等遠征軍老兵曾聯名向緬甸當地政府提出復修紀念碑申請,但至死沒得到答覆。
“這些年,遠征軍墓地情況一直在變化,不少墓地上方新修了房子、廁所。不僅是活著的老兵,老兵的遺骸再不搶救也晚了。”
孫春龍説,他決定先把老兵的遺骸搶回來。
[ 責任編輯:梁行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梁行
原稿件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