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要聞  >   正文

英出版商撤銷43篇涉造假論文 41篇出自中國作者

2015年04月01日 14:21:00 來源:財新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國科學院海容博士告訴財新記者,一般來説,論文投遞至一家期刊後,期刊編輯進行篩選並決定是否送出進行同行評審。同行評審是必不可少的品質控制過程。作者的學術文章需要被同一領域的其他學者或專家評審。學術出版單位普遍以同行評審的方法來選擇稿件錄取與否。最後,期刊編輯委員會將對同行評審員的報告進行評估,並做出接受或拒絕論文發表的最終決定。

  海容介紹,雖然同行評審的誠信問題無法百分百確保,卻也一直被科學家高度尊重,特別是業界知名期刊。然而近年來,同行評審系統屢暴誠信危機。據“撤稿觀察”部落格兩位編輯統計,在過去幾年,BioMed Central因為偽造同行評審問題,共撤消論文170次。而據楊建敏表示,其論文所發表的期刊,水準屬“一般”。

  BioMed Central集團研究誠信部副總編Jigisha Patel去年曾在自己部落格仲介紹,同行評審的造假行為多種多樣,包括筆者自己建議一個會提供正面評價的熟人,或組建同行評審圈互相點讚。更有甚者會偽造一個人進行同行評審。Patel發現,在一些有問題的文章中,作者間似乎沒有明顯聯繫,但他們建議的審稿人卻類似。Patel表示:“這表明可能存在第三方在提供欺詐行為。”

  BioMed Central資深編輯Elizabeth Moylan則在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表示,一項去年開始的調查顯示,有人通過建議“偽造”審稿人欺騙雜誌編輯。在她看來,這些操作貌似是通過一些提供語言潤色服務的機構來進行。

  Moylan介紹,目前還不清楚涉事論文作者是否知道這些機構提供偽造審稿人。真正令BioMed Central起疑心的是,他們發現一些參與同行評審的科學家的電子郵件地址格式“非常奇怪”。更加奇怪的是,在專業化高度細分的研究領域,同一專家竟然能跨專業評審其他領域深度問題。最終他們找到一些科學家,發現有人頂替了他們的名字。

  Patel對於第三方的服務內容有所了解。她告訴《華盛頓郵報》,如果一些作者“太天真,希望論文發表,可能會被付費服務利用。”他們已經發現一種模式,即作者付費給第三方,第三方承諾潤色手稿甚至保證發表。“一些機構還以作者身份寫好稿件並提交偽造審稿人的聯繫方式,然後再頂替審稿人提供評論。”

  Patel説,她不認為這是中國獨有的問題,而是在更加廣泛的層面上涉及到如何判斷科學家的誠信問題。她同時表示:“我們也發表過很多來自中國的強大的研究成果。”

  聲學領域雜誌《振動與控制期刊》在去年一次性撤回60篇論文,其中多數同行評審人來自臺灣,有不少人使用了假名。

  由9000多位期刊編輯聯合組織的國際出版倫理委員會(COPE)近日發表一份聲明,表示“已經意識到系統性且不適當的企圖操縱不同的出版商刊物進行的同行評審過程”。這些期刊正重新審核手稿,以確定有多少論文可能需要撤回。

  楊建敏是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他介紹,早幾年發表論文時,經常因為語言不地道的原因被退回。有這種苦惱的也並非他一人。故此,市場上存在著不少以“語言潤色”為宣傳招牌的“第三方”。他們會向醫院和科室派發傳單,推廣業務。

  自2013年在北京安貞醫院進行在職博士生學習,師從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呂樹錚。呂樹錚是上述論文的通訊作者。楊建敏告訴財新記者,2014年,一家公司來到他的單位進行推廣宣傳。楊建敏便與這家公司簽訂了合同。

  楊建敏稱,在簽訂合同時,發現對方是以個人名義簽約,合同上沒有蓋公章。合同上寫明,第三方為楊建敏的論文提供文字潤色及修改服務,提供按目標雜誌格式編排好的最終稿,並承諾于一年內順利發表SCI文章。

  楊建敏為此支付了兩萬多元。他提到,對方承諾只是潤色語言,不會更改內容,且不會有違規行為。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郭碧娟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郭碧娟

原稿件來源:財新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