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   正文

基辛格與施密特同論中國:沒有必要擔憂中國崛起

2012年12月04日 14:16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基辛格與施密特同論中國:沒有必要擔憂中國崛起

  11月29日,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左一)和前西德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右一)在中歐論壇漢堡峰會的會議廳裏就中國問題表達自己的看法。(攝影馬寧)

  11月29日下午,德國漢堡商會大樓內,中歐論壇漢堡峰會的會議廳裏人頭攢動,兩位老人的對話吸引了人們的關注。他們是89歲的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和93歲的前西德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這兩位長期關注中國發展的“中國通”在漢堡的重逢並不只是為了暢敘友情。這一次把他們重新聚在一起的是共同關心的話題:中國。他們的中國對話成為第五屆“漢堡峰會:中國與歐洲相遇”上的最大亮點。

  漢堡商會主席梅爾斯海默對德國《世界報》記者説:“基辛格與施密特在對話中談了遠大的未來構想。這是一個當代人親歷世界歷史的歷史性時刻。”

  沒有必要擔憂中國崛起

  主持人問:中國領導人換屆後會有政策變化嗎?

  基辛格答:我認為不應該從中國領導者個人角度去觀察中國的變化,因為中國關鍵的決策都是在領導集體協商一致基礎上作出的,所以不管發生什麼新變化都將是漸進的。中國新領導層面臨一系列新問題,比如如何更好地協調沿海和內地的發展、大批農村人口進城問題等。我的確預計中國政策會有顯著調整,新時期會成為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時期,但這並不是因為新領導人要獨闢蹊徑,而是中國的不斷發展要求適應性的政策調整,中國領導人也認識到需要進行這種調整。

  問:西方應該對中國崛起感到擔憂嗎?

  施密特答:我非常同意亨利對你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我認為中國的外交、安全政策的基本路線以及大部分對內政策不會變化,會保持連續性。對我來説,一個最大的奇跡是人類歷史上很多古老文明如今都不同程度地消亡了,而中國悠久的文明在經歷了三個世紀或更長一點時間的衰落後突然在1978年之後又爆發了活力、智力和想像力,而且令人驚異地有效。我們不應該對此感到擔憂,因為我們也見過類似的、不過規模要小得多的變化,比如日本的明治維新。日本人當時或多或少地拷貝了西方文明,但我們並沒有因此遭難,沒有因為有了新的競爭者而不好過了。在此期間歐洲人發明瞭社會保障制度,儘管有了日本作為競爭者,幾乎所有歐洲國家的每人平均國民生産總值還是不斷增長,儘管我們也製造了兩次世界大戰和納粹大屠殺,但是如今我們的日子比以前任何時候都好。我相信儘管有來自中國的競爭,同樣情況還會發生。

  中國不會背棄和平傳統

  問:西方的中國專家有兩種看法,一種指向歷史經驗,認為崛起的大國總是試圖顛覆現有國際秩序;另一種想法是中國人現在要面對眾多國內問題,如老齡化、城市化和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這些已佔用了中國人的全部精力。儘管中國的物質基礎設施已迅速現代化,但社會保障體系還發育不全。如果中國想要內部和諧,就不得不放棄外部冒險,基辛格先生,你持何種看法?

  基辛格答:兩種解讀都有些歷史依據。的確崛起大國遇到現有大國往往會導致衝突,如一戰前的德國和英國。但是正因為我們現在知道大國之間的軍事衝突會導致嚴重後果,所以我基本上排除大國再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第二,中國已成為亞洲的中心力量,但是中國並不是通過軍事征服取得這一地位,而是通過自己國內和文化的表現輻射到周邊。我認為將中國與西方特別是美國的關係視為主要是軍事問題是錯誤的。這兩個大的社會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雙方都毫無與整個國際體系打交道的經驗。美國在二戰之前基本上奉行孤立主義,中國以往也主要局限于亞洲。所以雙方都必須參加新的國際體系。這一新的國際體系有些特點是非常獨特的,那就是有些問題大家只有在共同基礎上去解決,如武器擴散、氣候變化、能源問題等。當然如果雙方都犯下嚴重錯誤,你可以想像會出現敵對情況。但我覺得兩國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就是要找到一種合作的模式去解決已知的問題,因為我看不出對抗能解決什麼問題。

  施密特答:我基本上同意亨利的看法。縱觀中國歷史,中國從未在別國設立殖民地,中國外交政策中從未有搶奪別國領土的傳統。至今中國一直是世界史上最和平的大國,我並不認為中國會背棄這一偉大傳統。

  基辛格答:毋庸置疑,中國和美國國內現在都有人主要從軍事角度分析兩國關係,有些媒體也稱中美可能在走向某種大對抗,美國必然會試圖阻止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所以衝突是難免的。對此我有兩個回答:第一,人們現在應該不去談什麼世界第一,這到底有什麼意義呢?第二,我們西方人、美國人有責任確保我們自己的社會生機勃勃、高效運轉。我們應該管好自己的事情。此外,我認為我們兩國的領導人有責任教育自己的國民培養一種合作的模式,因為我不認為美中對抗對世界、對兩國有什麼長遠好處。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