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   正文

進駐蘇比克灣標誌美軍重返亞太進入實質階段

2012年10月19日 10:13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據英國《簡氏防務週刊》報道,近期菲律賓政府已同意授權美軍重新使用蘇比克海空軍事基地。作為東南亞最大的海軍港口,蘇比克灣曾是美軍第七艦隊駐守所在地,從美海軍撤離蘇比克灣至今已過去20多年,目前東南亞戰略格局正發生重大變化,此次美軍採取“半永久性”駐紮的方式進駐菲律賓蘇比克灣軍事基地,凸顯美軍重返亞太戰略部署已進入到實質性階段。

  蘇比克灣是菲律賓呂宋島西南部南海的海灣,位於馬尼拉灣入口西北90公里,向北延伸至呂宋島海岸線。海灣長約14公里,寬8~13公里,面積1.5萬公頃,水深24~50米,可容納航空母艦等各型艦船200余艘,港內還建有軍民兩用的大型機場,可供大型軍用運輸機和轟炸機起降。港灣周圍三面環山,可以有效抵禦颱風對艦船的影響,是天然的避風港,也是菲律賓西海岸的最大深水港之一。

  從地理位置上看,蘇比克灣距菲律賓首都馬尼拉110公里,距中菲存在爭議的黃岩島僅250公里,是南中國海東側的海上要衝,控制著沿馬六甲海峽向巴士海峽方向的重要國際水道。此外,蘇比克灣位於菲律賓西部海岸線的中間位置,出海後可同時向南中國東沙、西沙等海上諸島進發,是監視和控制南中國海的戰略前沿,其軍事意義尤為重要。

  由於蘇比克灣關鍵性的地緣戰略價值,在歷史上其曾被多個殖民者侵佔,美軍更是在此駐紮了94年之久。冷戰結束後,由於菲律賓國內反對美國駐軍的呼聲日益高漲,加之皮納圖博火山爆發造成的損失,美國不得不放棄駐軍權。

  今年5月以來,美國兩艘核動力潛艇先後停靠在蘇比克灣港口內,菲律賓政府也表示願重新接納美軍。種種跡象表明,美軍在蘇比克灣的軍事部署計劃正在被提上議事日程。

  美國海軍重返蘇比克灣的主要戰略目的有三個:

  首先,蘇比克灣面向南中國海的腹地,是控制東南亞周邊海域、遏制大國海軍活動的最佳地點,也是美國打造的第一島鏈的重要一環。如果能夠實現駐軍計劃,不但可以填補美國在這一海域的力量空白,也必將遏制戰略對手的海上力量發展。

  第二,菲律賓同中國在黃岩島等島礁問題上的爭議日趨緊張,此時美國打出保護菲律賓所謂的“國家安全”和“合法利益”的幌子,意在拉攏阿基諾政府和菲律賓民眾,為美國重返亞太的總體戰略目標服務,進而達成菲律賓政府與美國軍事力量的全面合作。

  第三,東盟各國軍事實力薄弱,它們既希望能借助美國強大的海空軍力實現地區力量平衡,又不希望美國長期駐軍使本國內政外交受制於人。因此東盟各國對美國的軍事存在懷有戒心。此次美菲在蘇比克灣執行“半永久性”駐軍計劃,以保護領土、領海利益為誘餌,意圖在東盟內部實現“漣漪”效應,推動其他東盟國家儘快投入美國設立的軍事保護傘內,最終實現在東南亞地區建立以美國為首的軍事聯盟體系。

  但從目前來看,美軍距在菲律賓蘇比克灣實現全面駐軍的目標還相去甚遠,雙方將繼續延續聯合軍事演習和聯合訓練等軍事合作方式。

  這其中的原因是,美國在蘇比克灣實施軍事部署的目的與菲律賓對美國的期待值不一致。菲律賓希望通過美軍的介入來增強其在爭議島礁的軍事實力,迫使中國在南中國海領土爭端中做出讓步。而美國軍事存在的主要目的在於炫耀武力,限制中國海上力量的活動空間。也就是説,美國不會為菲律賓的海島之爭強出頭。

  同時,法理民心將成為阻止美軍在蘇比克灣駐軍的內在推手。自1992年美軍撤離蘇比克灣,菲國會通過憲法,不允許任何國家軍隊在菲律賓設置永久性軍事基地。目前要修改這項法律,就必須得到參眾兩院議員和廣大菲律賓民眾的多數投票通過,這對於對美國駐軍的種種劣跡仍然歷歷在目的菲律賓人來説,重蹈覆轍是不明智的選擇。今年5月,美核潛艇進入蘇比克灣進行“補給”時,遭到當地民眾的強烈抗議就是明證。

  不僅如此,在美國人離開的20年中,菲律賓政府已將蘇比克灣建成著名的旅遊勝地和經濟特區。2010年度,蘇比克開發區共吸納各種投資71.6億美元,為當地創造了8.8萬個就業機會。如果美軍全面建設蘇比克灣海空軍事基地,不僅要為投資商遷出和當地人就業掏腰包,還要在改造軍事設施和裝備上投入大量資金。對於經濟不景氣的美國政府來説,這無疑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從美國在蘇比克灣推行“半永久性”駐軍的戰略調整來看,美軍下一步將利用地區矛盾進行投子佈局,通過頻繁的軍事演習和訪問的方式變相增加在菲軍事存在的比重,進而以菲律賓為跳板,實現美軍在東南亞地區前沿部署的目的,對此,中國在處理好與周邊國家關係的同時,還必須保持足夠的警惕和準備。(作者單位:解放軍邊防學院)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