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   正文

歐債危機持續發酵 中國對歐盟出口顯著下滑

2012年08月20日 10:31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今年以來,中國對歐盟的出口呈現顯著下滑趨勢。其原因何在?專家分析認為,這既有歐盟因素,也有中國因素,但前者分量遠遠大於後者,歐債危機的“外溢”效應正日益顯現。

  中國對歐盟出口顯著下滑,歐債危機是主因

  據中國海關統計,今年7月中國和歐盟之間的進出口總額約為480億美元,同比下降8.9%,其中,中國對歐盟出口293.7億美元,下降16.6%;今年1至7月,中國總體出口同比增長7.8%,而對歐盟出口卻下降3.6%。

  歐盟統計局公佈,今年1至4月,歐中進出口總額為1389億歐元,同比增長2.5%。其中,歐對華出口472億歐元,增長10%, 歐自華進口917億歐元,下滑1%;歐累計對華貿易逆差445億歐元,下降11.2%。

  通過上述數據可以得出一個共同的結論:今年以來中國對歐盟的出口呈現顯著下滑趨勢。其原因何在?

  就歐盟而言,癥結在於歐債危機之火愈燒愈烈。歐債危機的最初表現為“歐豬國家”在財政上捉襟見肘,瀕臨破産邊緣,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得不向希臘、愛爾蘭和葡萄牙施以援手。但債務危機並未因此得到緩解,而是繼續向西班牙和義大利等國蔓延,並觸發了銀行業危機,傷害了實體經濟,逐漸演變為三者之間的惡性迴圈。而實體經濟萎縮則意味著個人消費和企業投資的下降,從其他國家進口的需求亦隨之減少。作為歐盟的主要進口市場,中國等新興經濟體自然首當其衝受影響。

  對中國而言,主要是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勞動力比較優勢逐步削弱。中國輸往歐盟的産品大多為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産品,歐盟經濟萎縮抑制了對這些進口消費品的需求。另外,人民幣升值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等也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中國出口商品在價格上的比較優勢。

  但從根本上説,中國對歐盟出口大幅下滑的主因還是歐債危機,因為今年1至7月中國外貿出口的總體同比增速仍接近8%。

  歐洲增加“貿易防禦工事”,但不會轉向貿易保護政策

  歐洲國際政治經濟中心主任弗雷德里克埃裏克松對本報記者説,目前來看,歐債危機並未對歐盟整體貿易産生重大影響,這是因為歐債危機主要影響到歐盟比較小的經濟體或者與其他經濟體依賴度較低的國家。歐盟的總體進出口尚未因歐債危機影響而萎縮,但貿易增長幅度已經放緩,並且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如果歐債危機急劇惡化,歐盟進口將出現大幅下降,衝擊到中國等一些對歐出口大戶。

  埃裏克松説,自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歐貿易發生了深刻變化。中國對歐盟的輕工業産品出口大幅下降。不過,現在看來,中國出口産業在全球産業鏈中已經越來越多地向高端攀升。

  埃裏克松認為,歐洲在增加“貿易防禦工事”,幫助歐洲企業與中國對手競爭,但這不會對中歐總體貿易和投資額造成太大影響。如果歐債危機持續惡化,貿易保護主義很有可能抬頭,但歐洲不會轉向真正的貿易保護政策,因為那樣同樣會傷害到歐洲自己的利益。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