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兩岸媒體訪二戰時亞洲最大轟炸機場(組圖)

2015年05月16日 15:44:17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新津機場遺址。(台灣網記者 宣玲玲 攝)

  新津機場遺址。(台灣網記者 宣玲玲 攝)

  台灣網5月15日成都市新津訊 (記者 宣玲玲) 5月15日,2015海峽兩岸記者“重走四川抗戰大後方”聯合採訪活動的記者到位於新津縣花橋鎮長春村的新津機場參訪。抗戰期間,該機場是當時中國第二大機場、二戰時亞洲最大的轟炸機機場。

  為了建設供美軍B-29“空中堡壘”轟炸機轟炸日本本土所需的前進機場,幾十萬新津民工用原始的作業方式拉開了“馬特霍斯”工程的序幕。此後展開了美軍對日戰略轟炸,對當時的軍國主義是一種沉重的打擊,日本驚訝的感到他們的末日到了,這為中國的軍事信心具有重要的提升作用。

  兩岸媒體記者參訪了機場舊址現存的主跑道、油庫、碉堡。“1939年初,當時的四川省政府受令第一次擴建新津機場。建在五條河流匯合的地方,隱蔽性好,敵機在上空看不見,新津成了抗戰時期的大後方。”新津縣地方誌編委辦總編潘夕潮向記者介紹了新津機場的産生及歷史價值。

  “機場建設艱難的很啊,徵工關係到徵兵,各縣按5:1的比例。雖然當時的省主席張群的動員令強調,所徵民工需‘體格健全之壯丁,不得以老弱充數’,但從當時的照片和目擊者的講述看,年長者,婦女甚至兒童,比比皆是。”潘夕潮感慨道“飛機降落偏離跑道的時候,不少還在施工的民工就倒在了這裡,笨拙的巨型石碾因為無法立馬停止,都不知道壓死過多少民工啊,這真是血肉築成的機場!”

  據悉,當時大部分民工在莊稼地裏搭臨時公棚,條件好的民工,還能鋪席子,窮點的就只能睡穀草蓋破棉絮。數十人擠一棚,民工在附近就地挖灶,埋鍋做飯,蹲地而食。每頓都是蘿蔔、白菜,過年也沒停工。就在這樣的條件下,他們面對的是機場7道工序才能成型的繁重工作量。

  站在70年前中國民工手工修建的機場上,兩岸記者無不感慨:沒有中國農民用手創造的奇跡,就不會有偉大的抗戰勝利。

  資料:1943年美國空軍第十四航空隊、美軍58轟炸團、20轟炸總隊、成都地勤服務總隊、第40轟炸大隊進駐,將其作為前方轟炸基地,B-29重型轟炸機從該機場起飛直接轟炸包括日本本土在內的戰略基地,直接沉重打擊了日本的戰略力量。1944年6月16日4時,68架B-29組成的機群從新津等機場出發,進入日本本土九州島。日軍猝不及防遭受嚴重損失。這次轟炸是對日本法西斯的一次極大震懾,同時也極大鼓舞了廣大抗日軍民的士氣,提升抗戰的信心,新津機場功不可沒。

  新津機場現存1號碉堡。(台灣網記者 宣玲玲 攝)

  新津機場現存1號碉堡。(台灣網記者 宣玲玲 攝)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