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訪“戰時故宮”:抗戰時期國寶何以無一遺損

2015年05月14日 07:54:16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樂山市安谷鎮泊灘村的“戰時故宮”南遷史料館。(台灣網 宣玲玲 攝)

  樂山市安谷鎮泊灘村的“戰時故宮”南遷史料館。(台灣網 宣玲玲 攝)

  台灣網5月13日 四川樂山訊(記者 宣玲玲) 樂山市安谷鎮泊灘村,一個不起眼的史料館記載著中華兒女保護國家寶藏萬里播遷的傳奇。5月13日,海峽兩岸媒體“重走四川抗戰大後方”的記者在這記錄著故宮國寶在戰亂中如何輾轉保存。

  76歲的民間創館人王聯春只是普通農民,文物1939年運到樂山的時候他才剛出生,王老説,抗日戰爭時期,故宮博物院為了免遭日本對文物的破壞和掠奪,從1933年2月5日深夜起,萬里顛沛,幾經週折,向西南大後方轉移。數量最多的9369箱文物在1939年南遷樂山,存放在安谷鎮古佛寺、“朱、潘、劉”三氏宗祠等七座祠宇,這批文物無一毀損、無一遺失地度過了戰爭歲月。“那時中國沒得先進的武器,打不贏小日本兒,所以把國寶四處躲藏嘛!我建這個館一個想讓後娃兒知道我們在軟弱的時候受到的欺淩,二個是文物傳承不重要,重要的是精神傳承嘛”。滿口方言的王老雖然講起話來不大好懂,不停比劃的手勢看得出他心裏的焦灼與憤慨。

  現任館長徐紅洋回憶説,當時日本大規模轟炸樂山,文物運到樂山的時候水位很低,當地村民就用小伐將文物一件件運上來,再用小推車抬到到山洞裏、古寺裏。當時日本還在不停的探測搜索文物,當地的“袍哥”(村長)組織村民義務保護國寶,派人專門守衛掩護。據介紹,後來在整理文物的時候,發現少了一箱,鄉長劉釗當天就發通告:這是國寶,誰拿走了,明天一早放門口,不再追究。第二天果然在門口發現了遺失的國寶,最後整理翻曬國寶的時候,發現多出了許多文物,竟是當地農民自發捐贈的。縱使在戰亂年代,村民依舊清楚,這些文物是國寶,越是在艱難的時候,越要守住文化的傳承。

  講解員説,當初文物的保存無論是存儲木箱的製作還是文物的守護,要求都非常嚴格。據當年為國寶做木箱的老人竇洪海回憶,所有的文物都由棉花包紮後進箱,空隙處用稻草、棉花等緊緊填塞,然後釘牢箱蓋,貼上封條,又用貼條加牢,很牢固、嚴實。當年唯一健在的故宮博物院樂山辦事處當過搬運工的趙鴻發記得“當時警衛很嚴,我們不曉得箱子裏藏的都是寶貝,但沒哪個敢去問具體是啥子東西,當時我抬一個箱子時,因為太重嘍,手突然松了一下,箱子一歪,一個角杵到地上,所有人當時都嚇傻嘍,幸好箱子結實,寶物沒得出啥子事情,不過押運士兵害怕我是故意的,還把我抓起來關了一個多小時。”當時保衛的士兵安保措施十分嚴密,村民根本沒有機會看看箱子裏的文物。1948年後,“戰時故宮”的文物分別送往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

  為了表彰樂山安谷百姓八年護寶的豐功偉績,故宮博物院以原國民政府為名義,題頒了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親筆書寫的“功侔魯壁”金匾六塊,分別贈給當年藏有國寶的六個宗祠。

  故宮文物在樂山的8年,樂山人從人力、財力、物力上都給予充分支援,我們要紀念在七十年前的那場民族浩劫中秉持大義、智慧勇敢的質樸民眾,同時要銘記勿忘國恥,謹記保護國家寶藏萬里播遷的精神。 

  民間創館人王聯春。(台灣網 宣玲玲 攝)

  民間創館人王聯春與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雕塑。(台灣網 宣玲玲 攝)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