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樂西抗戰公路上的九旬老人(組圖)

2015年05月19日 18:30:49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91歲的修路老人劉成芝。(台灣網 宣玲玲 攝)

91歲的修路老人劉成芝。(台灣網 宣玲玲 攝)

  台灣網5月12日雅安訊(記者 宣玲玲) “他耳朵不太好,你大聲一點兒!”雅安市漢源縣永利鄉竹坪村黨支部書記劉成漢攙扶著91歲的老人劉成芝。2015海峽兩岸“重走四川抗戰大後方”的記者在劉成芝老人身邊,聽著他含糊不清地追述當年修建抗戰公路的往事。

  樂西公路是抗戰公路的重要典型,從原貌、路線等方面看,樂西公路都保存的極為完整。樂西公路連接滇緬公路、第三國際通道康印公路,是原國民政府準備從重慶遷都西昌的戰略公路,也是支援駝峰航線的重要公路補給線。而岩窩溝與蓑衣嶺又是樂西公路上最艱巨的工程。

  “我那時候才14、5歲,個兒小,背著炸藥引線到蓑衣嶺……”91歲的劉成芝當年參與抗戰公路樂西公路蓑衣嶺的修築。蓑衣嶺是樂西公路的最高點,海拔2800米,劉老當時背著炸藥引線,扛著測繪標桿穿梭在陡峭的蓑衣嶺,因為個頭矮小,他還蹲在籮筐用繩索吊至懸崖。從道路初通、加寬到完工,儘管每天僅換得相當於現在2、3角的報酬,劉老一幹就是三年。為了提高開山效力,常常集中幾十個炮眼用黃炸藥連珠炸。溝的兩邊密密麻麻站滿了工人,幾百隻手揮舞著大錘與鋼釬敲打,幾百個人撓巨石喊著“吭唷吭唷”粗壯的號子聲。

  即將96歲的樂山雙橋村村民王國升參與了樂西公路五洞橋的修建,當年20多歲的他是家中獨子,免於征戰被徵作勞役修建五洞橋達半年之久。“我當時是木工,做橋的拱形模子,很危險啊,也餓死了不少人,當時困難得很,每天給一頓飯吃就行了!”被問起70多年前的築橋往事,王老還記憶猶新。

  就在這條路上,抗戰民工晝夜施工,有人墜崖死亡、有人饑餓而死、有人活活凍死、有人不幸被炸死……每公里都是“血肉築成的長路”。四川當年在抗戰大後方積極“出人”、“出力”的奉獻精神將被歷史銘記、後人緬懷 !

  96歲的樂山雙橋村村民王國升參與了樂西公路五洞橋的修建。(台灣網 宣玲玲 攝)

96歲的樂山雙橋村村民王國升參與了樂西公路五洞橋的修建。(台灣網 宣玲玲 攝)  

  樂西公路上最艱巨的工程之一蓑衣嶺。(台灣網 宣玲玲 攝 )

樂西公路上最艱巨的工程之一蓑衣嶺。(台灣網 宣玲玲 攝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