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獨家】單霽翔:臺北故宮藏品不能到大陸展出是一個遺憾

2015年03月06日 20:24:07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獨家】單霽翔:臺北故宮藏品不能到大陸展出是一個遺憾

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台灣網 王怡然 攝) 

  台灣網3月6日北京消息  3月6日,在京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的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就兩岸故宮交流的話題接受了本網記者獨家專訪。

  台灣網:2015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90週年,據了解,兩岸故宮將攜手共同籌辦90週年的慶典,請您介紹下相關情況。

  單霽翔:為迎接建院90週年的重要歷史時刻,故宮博物院將以一系列文化成果奉獻給社會公眾,並將各類文化活動貫穿全年。五大開放區域、18項展覽都將一一與觀眾見面,開放面積進一步從目前的52%增加到65%,院內展覽將達到展出文物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形式最精彩的多個院史之“最”,形成以原狀陳列為核心特色,精品常設展覽為亮點,專題展覽精彩不斷,傳統展陳與數字效果相結合的展覽格局,全面提升博物館氛圍與展陳效果,努力實現從“故宮”走向“故宮博物院”,讓全面、完整、深刻、震撼的故宮文化盛宴感染更多觀眾的心靈。

  另外,兩岸故宮也將合作或各自舉辦多個活動,共同慶祝故宮博物院成立90週年。比如,目前雙方已確定於今年10月聯合推出“郎世寧來華300年特展”,屆時北京故宮博物院的8幅郎世寧作品將赴臺參展。郎世寧是一位入職中國清代宮廷長達數十年的義大利畫家,其出眾的畫藝以及為中國宮廷繪畫帶來的西洋畫風使得清代的宮廷繪畫帶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呈現出既不同於歷代宮廷繪畫,又不同於文人繪畫和民間繪畫的新穎面貌。郎世寧的藝術活動已經成為中國美術史的一個組成部分,為中西文化藝術交流作出了傑出貢獻。此次故宮博物院將出借的郎世寧作品包括《郎世寧畫弘歷射獵聚餐圖軸》、《郎世寧畫果親王允禮像冊》、《郎世寧八駿圖卷》等珍品。另外,將於11月舉行的第五屆“兩岸故宮博物院學術研討會”由臺北故宮承辦,兩岸專家將齊聚臺北,就“故宮學”相關研究課題進行學術探討。

  另外,兩岸故宮合作重新編輯乾隆皇帝典藏善本古籍《天祿琳瑯》書目工作正在進行之中,雙方還在商談“兩岸故宮數字展覽館”項目。

  台灣網:據了解,故宮博物院公佈的大型科研項目中,涉及到與臺北故宮共同研究館藏的青銅器,您能否介紹一下相關情況。

  單霽翔:2014年2月,故宮研究院發佈了十一項科研與出版項目,會上就“故宮藏先秦有銘青銅器研究項目”進行了介紹,並提出了兩岸故宮青銅文化合作研究的初步設想。

  用青銅器標識王權及貴族身份,並在青銅器上鑄刻銘文記錄歷史,是早期中華民族子孫所獨創的文化成果,它是人類青銅時代文明達到鼎盛的偉大標誌物。此後,中國歷代王朝都十分重視收集保存祖先這一光輝遺跡,直至明清故宮傳承不斷。現已知流傳至今的先秦有銘青銅器資料約有15000件,故宮博物院藏1600件,是目前全世界的博物館中收藏最多的,且故宮藏品以長銘重器居多,包括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雜器等品類,商、周、春秋、戰國時代系列完整,特色鮮明。對這些青銅器的研究可以説是難度大、任務重、週期長,需要進行大量的基礎資料積累和整理工作,比如將重要銘文進行X光掃描成像,以取得清晰的銘文資料。目前,故宮博物院專家已經開始啟動該項目,首先進行故宮博物院藏青銅器的資料整理工作,為下一步開展深入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兩岸故宮核心藏品原屬一家,互補性強,許多成組、成對的器物分藏兩地。臺北故宮藏有銘文青銅器440余件,有毛公鼎、散氏盤、宗周鐘和近年新入藏的子犯編鐘等長銘重器。我們提出兩岸故宮合作,對兩千余件青銅器及其銘文做綜合考察與研究,寫出新的銘文考釋,共同弘揚燦爛的中華文明,這一提議已得到臺北故宮的積極回應。下一步將就合作事宜進行具體的溝通、協商,落實雙方的科研計劃。

  台灣網:您如何評價兩岸故宮的合作與交流。

  單霽翔:自2009年兩岸故宮院長首次實現互訪,並達成建立合作、展覽交流、人員互訪、學術交流等方面的“八項共識”以來,雙方一直保持密切的高層互訪和溝通,共同制定雙方未來合作方向,交流新局面從此打開。2013年,兩岸故宮新任院長再次進行了互訪,就進一步的合作內容進行了深入交流,更加密切了兩岸故宮的聯繫。目前,雙方交流已發展到了機制化和常態化的新階段。兩岸故宮在傳統管理方法上具有共同性,在具體文物差異上又有很強的互補性。我們以“八點共識”為框架,將合作的領域由展覽和人員交流發展至科學研究、圖書出版、文創産品研發、數字技術應用等領域。通過高層互訪,雙方進行了真誠的合作與交流,彼此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信任,雙方都獲益很多,企盼這種良性互動能夠繼續下去,期待雙方的交流能夠更加深入和持久。

  分隔在海峽兩岸的兩個博物院,其藏品都主要來自清代宮廷舊藏,各有所長、互為補充,可謂同根同源。兩岸故宮血脈相連,代表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所有中國人的驕傲。另外,兩岸故宮都是向社會公眾開放的博物館,是公益性的文化機構,都在為如何更好地保護、研究與利用這些文物藏品,更好地實現社會教育、文化傳播等職能而不懈努力。

  兩岸故宮持續的交流合作,受益的不僅僅是兩岸故宮人,更是兩岸關心關切文化事業的普通民眾。加強兩岸故宮的交往能夠切實促進兩岸同胞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知感和歸屬感,並對兩岸文化交流産生積極的效用和深遠的影響。這不僅僅是兩岸“故宮人”所期待與歡迎的,更是兩岸民眾的普遍願望。未來的文物保護事業一定是全人類共同參與、共同努力和奮鬥的事業。作為管理者,我們也要不斷努力,加強交流與合作,增強對文物藏品和文化遺産的保護力度,讓全人類的文化財富守住尊嚴、流傳百世。

  台灣網:故宮博物院在與臺北故宮交流中是否曾遇到過困難?都是些怎樣的困難?

  單霽翔:總體來説,兩岸故宮的交流與合作越來越密切,內容越來越廣泛,渠道越來越通暢。雙方不斷開拓新的合作領域,為兩岸故宮交流與發展不斷開創新的局面。

  對兩岸故宮來説,最大的困難還是文物展覽對等交流上的難題。目前,雙方還在積極探討臺北故宮實現展覽對等交流的可能性。一直以來,由於名稱載示和文物的司法免扣押等問題尚未解決,兩岸故宮的交流活動也一直存在諸多困擾,目前也只能保持展覽的單向交流。臺北故宮藏品不能到大陸展出,是一個遺憾,尤其是在博物館文化交流方面,大陸觀眾對此非常期待。但是,這是一個涉及政治的問題,不是僅靠兩館的努力能夠實現的,需要社會各方面的關注和支援。兩岸應該加強文化的合作,少設人為的障礙,文化交流才能更加通暢。兩岸故宮文物同根互補,目前保持著十分暢通的文化交流渠道,也希望在兩岸關係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臺北故宮的文物藏品能夠早日與大陸觀眾見面,實現更加順暢、深入、廣泛的交流與合作。

  博物館是公共性的文化機構。我們收藏與保管的歷史文物承載與守望的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兩岸故宮血脈相連,代表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如果説經貿往來使兩岸的民眾手拉手的話,那麼文化交流將使兩岸的民眾心連心。加強兩岸故宮的交流與合作,可以説是民心所向,也是大勢所趨。相信在兩岸“故宮人”的努力下,可以不斷攻堅克難,開創局面,讓更多文化成果能夠與公眾見面。(台灣網記者 王怡然)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