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故宮交流趨常態化 故宮文物南遷史須再認識

2010年06月24日 14:53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6月19日,首度參展亮相海峽兩岸文博會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展示包括晉代王羲之、元代黃公望、清代朗世寧等中國古代著名國畫、書法家的名作高倣複製品,吸引觀眾近距離欣賞。當日,以“一脈傳承,創意未來”為主題的第三屆海峽兩岸文博會在廈門開幕。 中新社發 劉可耕 攝

  備受關注的兩岸“重走故宮文物南遷路”考察活動6月4日從南京開走,為期半個月裏雙方28名考察隊員共同踏訪了四省八市,此前剛在四川峨眉落幕。此行有何重大發現、有何心路歷程,兩岸故宮未來又將有何具體交流舉措?中新社記者今日在此間專訪了北京故宮領隊、副院長李文儒。

  最大心得:文物南遷史須再認識 

 

  故宮文物南遷的路線是和日軍侵華戰爭聯繫在一起的。為了避開日軍的轟炸,文物一步一步南遷。正是基於此,李文儒認為故宮文物南遷史正是中華民族文化反侵略的一次勝利。

  他表示,應該從更宏大的歷史眼光來看待這段文物南遷史,在重走過程中大家深切感受到這絕不僅僅是故宮一個單位的事情,而是一種國家行為,在二戰以及抗日戰爭的背景下,軍政、軍民、國民政府、地方政府、地方老百姓……調集動員了多方力量,“故宮人只是跟隨著一起走,百萬文物十幾年中行程上萬公里安然無恙,真正起決定作用的仍然是這種國家行為,因此故宮文物南遷是全國護寶、全民護寶的一次偉大行動”。

  李文儒認為,這不僅是故宮的一段歷史,也是國家、民族的一段歷史,因此值得高度重視。

  最大遺憾:走晚了

  在採訪中,李文儒不止一次表達了“走晚了”的遺憾,“如果早十年,我們還能遇到更多當事人、找到更多遺跡”。 此行碰到南遷過程中的當事人,有記憶的多在八十歲以上,而一些重要歷史遺跡已經湮沒在時間的長河中,“有的重要截點甚至缺乏明顯標誌,幾乎沒有發生過的痕跡,非常讓人痛心”。

  例如在南京浦口火車站,南下文物在這裡停留了200多天,這次考察中發現這裡什麼也沒有,缺乏確認標誌;下關碼頭輪渡的對接點還在,但已衰敗廢棄。“我們希望經過總結整理之後,爭取把故宮文物南遷路線作為一個線性文化遺産來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用一種方式將其固定下來。”

  李文儒表示,如果南遷沿線有安全、溫度、光照等客觀條件都適合的存放地,在故宮博物院建院90年、100年的時候,若能組織一次“兩岸故宮文物重走南遷之路”的活動,將會更有意義。

  兩岸故宮交流走向常態化

  “南遷文物史料文獻展”將於10月在故宮的神武門城樓拉開大幕。故宮將整理整個考察活動中收集到的史料,通過影像資料、文圖集等方式,將這些反映當年文物南遷歷史的資料讓更多的人知曉,並一代代傳承下去。還計劃繪製一張文物南遷的線路圖,全面展示當年文物南遷之路的線路、遺址、舊址等。

  李文儒,此次兩岸故宮重走文物南遷路,是雙方人數最多的一次交流活動,大家朝夕相處感情更深,將極大推動兩岸進行深層次合作交流。

  臺北故宮領隊、教育展資處處長朱惠良表示,通過此次重走文物南遷路,她們回去之後也計劃重走一次臺灣路線,從基隆港到臺中的北溝再到臺北的外雙溪,重溫歷史並進一步考察研究,並且不排除兩岸故宮再度合作重走的可能性。

  據透露,臺北故宮院長周功鑫已確定出席北京故宮9月舉辦的“明永樂宣德特展”,兩岸故宮還將於11月在京舉辦第二屆學術研討會;去年雙方已在臺北首度合辦了以雍正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李文儒表示,兩岸故宮的交流現已打破“堅冰”走向常態化。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港澳僑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