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兩岸學者共話“國學”:固文化根源 揚華夏文明

2013年10月27日 01:35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二、孟子是什麼東西:兩岸“國學”教育差異

  臺灣政治大學名譽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董金裕在發言中給大家講了一個故事。上世紀90年代,他與幾位臺灣同事到山東省參加一個關於孟子的學術活動,在臥鋪車廂與一位女大學生交談中被問,“孟子是什麼東西”?這讓從事國學教育的董金裕十分震驚,也讓他體驗到經歷歷史劇變後大陸國學教育的尷尬局面。

  據悉,2013年5月,董金裕編著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被大陸採用為中學基礎教材。此後,董金裕不斷接到大陸媒體電話採訪,被詢問如何做到將臺灣的“國學熱”帶到大陸?董金裕幽默回答,“國學在臺灣一點都不熱,天氣倒是很熱”。他説,國學在臺灣,寓以生活,寓以實踐;而之所以“熱”,是因為稀缺、饑渴。

  董金裕介紹説,臺灣從小學到高中,皆將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材料編入課本,傳授給學生,進而要求將其精神融入生活,付諸實踐。小學國學教育,皆從古書中取材,將傳統社會所注重的事情或觀念改寫成白話文;初中,以儒學為主,開始直接從古書中選取篇章;高中,設有“國文”及“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且選文多數從敘事轉為説理,以讓學生知曉儒家以及各家學説要點。

  經此,臺灣的國學教育有助於民眾語文能力的提升,有助於對傳統文化要義的知曉與實踐。

  郝芳華説,“在激烈的文化變革之後,(兩岸)在對國學的認知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表現在國學教育上,首先就是用力多寡的不同”。她認為,臺灣的教育體系給中華經典文化以極大的關注,所以,培養出來的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較多的理解。反觀大陸,基礎教育階段的國學教育明顯不足。“大陸地區的小學語文幾乎沒有文言文的內容,初中開始陸續增加,但並沒有規定比例,目前高中階段最多的教材,文言文所佔比例最多也不過50%。而且,大陸大學階段大多數高校不再開設大學語文課,這基本上意味著絕大部分大學生無法接受國學教育”。

  儘管近年來,國學教育得到顯著發展,但相對而言,大陸新時期的國學教育還處在一個充滿激情的開始時期,各種標準、規範、傳授方式等,還不夠成熟和穩定,尤其在針對當代文化的國學教育,還有很大的不足。

  有鋻於此,兩岸國學教育的交流合作有迫切的必要性。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陳佳慧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