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兩岸記者走進酒泉瓜州風電基地 領略大漠“風”情

2013年07月25日 23:22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張亮在瓜州風電基地接受臺灣記者採訪(台灣網 王文英 攝)

  台灣網7月25日敦煌消息  昨天下午,“海峽兩岸記者西北行”聯合採訪團走進酒泉瓜州風電基地—甘肅中電酒泉風力發電有限公司,通過實地採訪和考察,詳細了解了該公司的風電生産狀況,對中國西北地區的風能建設也有了比較清晰的認知。

  酒泉市瓜州縣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東連石油城玉門市,西接旅遊名城敦煌市,南北與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毗鄰,西北與新疆哈密市相接,自古以來就是東進西出的交通樞紐,古絲綢之路的商賈重鎮。瓜州號稱“世界風電之都”,境內風能資源極為豐富。採訪團大巴車在瓜州縣城行進途中,記者們就感受到了瓜州風力之強,道路兩旁的柳樹被刮得“披頭散發”,剛栽不久的樹木幾乎有連根拔起之勢。當地官員介紹説,瓜州有句俗語形容瓜州的大風盛況,“一年只刮一場風,從春刮到冬”,也正是由於此,瓜州是自然災害較為嚴重的地區。

  在狂風呼嘯中,大巴車駛離縣城,又行駛在茫無人煙的戈壁灘上。車窗外,大風起處,黃土飛揚、細石穿空,灰蒙迷離,不辨東西,許多來自大陸東南及臺灣的記者何曾親眼見過這種陣勢,不禁驚嘆不已。

  終於到了瓜州風電基地—甘肅酒泉風力發電有限公司,剛一進行政樓,公司相關領導就端出了早已準備好的當地生産的西瓜和甜瓜,慰勞遠途而來的嘉賓。原來瓜州縣素有“中國蜜瓜之鄉”美譽,其境內所産之水果由於日照時間長,含糖量高,因此甜味十足。在採訪團成員品嘗瓜果的同時,公司相關領導向採訪團成員介紹了公司的基本情況。

  在公司領導的引導下,兩岸記者採訪團來到了酒泉風電公司的生産操作間,操作間裏,兩位公司員工正在聚精會神地在電腦旁邊緊張操作著。甘肅酒泉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生産部經理助理張亮向採訪團領導及兩岸記者介紹了該公司的風電生産基本情況,許多記者對風電問題很感興趣,紛紛提問,張亮一一進行了詳細解答。

  原來酒泉地區電力充裕,該公司所生産的電力多數輸往外地。風能本身又是沒有成本的能源,因此,風電投資成本回收較快,這就極大地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

  公司領導想帶領採訪團成員赴風電基地進行實地體驗,沒想到剛出辦公樓,張亮再度被眾記者包圍,記者們提出了更加具體的問題,包括每架風車的成本,裝機容量以及公司現有多少風力發電裝置等等,各位記者使出渾身解數,拍照的、攝像的、錄音的、甚至於記筆記的,不一而足,張亮就自己知道的回答了記者們各種問題。

  終於來到了公司外面的風車基地,茫茫戈壁上,數不清的潔白的風車在迎風轉動,其實在到公司的路上,採訪團成員已經看到了非常多的這樣的風車。眾記者走在茫茫戈壁上,又有潔白的風車相伴,十分興奮,紛紛與風車合影留念。張亮在風車基地一現身,又一次被臺灣記者圍困住,這次是主要是臺灣幾家電視臺的記者,他們抓住機會對張亮進行了最後一次大規模室外攝像採訪,張亮並未面露不悅,而是和顏悅色地接受了臺灣媒體記者長時間錄影採訪。

  風能,這個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動能,正在瓜州大地上日益發揮著它巨大的影響力。近年來,臺灣也在積極發展風能等新興産業,以解決日益嚴峻的電力短缺問題。記者希望海峽兩岸的風能産業積極攜手合作,創新技術,大力造福兩岸同胞,惠及後代子孫。(台灣網記者 王文英)

  張亮向國臺辦新聞局長楊毅介紹公司風電生産基本情況(台灣網 王文英 攝)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周劍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