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評論:為"去中國化"臺灣當局推行"通用拼音"

2002年10月08日 10:21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台灣網10月8日消息 臺灣當局“行政院”日前悄悄通過採用“通用拼音”案,並提出:採用“通用拼音”的縣市可以得到“政府”補助。此案一經披露立即引起輿論大嘩,人們紛紛質疑其合理、合法性何在?

  據新華網報道,臺灣當局在9月22日便核定了這一方案,本打算悄悄行事,不想在一場記者會上意外洩露了出去。相關官員面對輿論質疑解釋稱,這只是“行政命令,不具強制性”。

   眾所週知,中文譯音是採用中文拼音還是“通用拼音”,在臺灣早已成為涉及“統、獨”的意識形態問題,爭論已達6年之久,迄今島內各界無法達成共識。這也是為什麼臺灣當局不敢光明正大地公開宣佈其方案的原因。但如今臺灣當局卻堅持要採用“通用拼音”,當政者急迫的政治心態可見一斑。

  臺灣輿論認為,按照當局的規定採用“通用拼音”,勢必要造成島內拼音的混亂。比如,按照規定,民眾原持有的有關身份、旅行證件上可保持原有的拼音,但新申領的證件則必須採用“通用拼音”,這將造成一姓兩拼,同姓父子拼音姓氏不同的問題。為避免出現這種笑話,有關當局又規定姓氏可以沿襲原有拼音,但名字必須改為“通用拼音”。那麼,新的問題就是,在同一本證件上竟需要同時採用兩種拼音方式,仍然是個笑話。而臺灣各地的路牌標識,也將因為各地政府採用各自認定的拼音方案而“各自表述”,臺灣各地的學校也將因採用不同的拼音而造成學生們學習交流的困難等,造成的混亂和麻煩當可預見。

   對於“採用‘通用拼音’的地方給予經費補助”,臺灣輿論界幾乎是眾口一詞地表示反對。據估計,光是各地更換道路交通標誌的費用,就將高達10多億元新台幣,這對於目前經濟不景氣、收稅困難的各縣市政府,無疑是捉襟見肘。輿論認為,當局想利用公共資源對採用“通用拼音”者誘之以利,對不實行者進行懲罰,于理于法都説不過去。真正的原因是利用掌權之便進行“意識形態角力”。

  據稱,“通用拼音”與中文拼音兩套系統的音標符號約有85%是相同的,真正有差異的只有15%左右,主要是加入了閩南語、客家話及原住民語的某些音符。臺灣當局之所以要自製“通用拼音”以代替中文拼音,主要目的在於要“體現臺灣的主體性”。因為大陸使用中文拼音,臺灣當局要使臺灣“去中國化”,所以不能採用中文拼音。

  臺灣許多民眾擔心,臺灣當局“去中國化”的結果,是將自己逼進意識形態的死衚同——是不是為了“去中國化”,日後連現在臺灣漢族民眾講的所有語言都被禁止不能講了呢?因為這些語言通通來自祖國大陸。果真如此,臺灣民眾還能説話嗎? (編輯 英子)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system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