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徐博東:兩岸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

2012年10月22日 09:36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台灣網10月22日北京消息 10月21日,由臺盟中央、全國臺聯及北京市臺盟、臺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聯合舉辦的“紀念臺灣光復67週年座談會”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行。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顧問徐博東教授在會上表示,在中日兩國圍繞著釣魚島主權之爭進入白熱化的今天,舉行紀念臺灣光復67週年座談會顯得意義重大,由此他從三個方面闡述了自己的感想:

  第一,臺灣光復,無可辯駁地證明了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歷史事實和法理事實。

  徐博東説,眾所週知,1894年日本軍國主義通過發動甲午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馬關條約》,強行霸佔了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其中包括在戰爭期間被日本竊佔的釣魚列島。

  1945年8月,中國人民經過浴血奮戰終於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同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一系列具有國際法約束力的宣言、公告和條款的規定,收復了臺灣。臺灣的光復,不僅向全世界宣告了臺灣經過日本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後重新回歸中國,同時也是對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法理確認與法理落實。儘管在後來的歲月中,海峽兩岸因國共內戰造成了長期的分離對峙和政治對立,但並不因此而改變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法律地位。時至今日,海峽兩岸同屬“一中”,仍然是兩岸的法律框架和大多數同胞的基本共識,同時也是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在臺灣光復、中國重新收回臺灣這一鐵的事實面前,所謂“臺灣地位未定論”、“臺灣事實獨立論”,以及“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等等,都是沒有任何法理依據的歪理邪説,都是不能得逞的。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戰後,根據有關規定,作為臺灣附屬島嶼之一的釣魚列島,理應和臺灣、澎湖列島等一起歸還給中國。但美國卻出於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利用海峽兩岸中國人分裂內鬥、無暇它顧之機,私相授受,把釣魚列島的行政管轄權交給了日本,由此而釀成了日後中日兩國之間曠日持久的釣魚島主權之爭。因此,從根本上來説,釣魚島問題和臺灣問題一樣,始作俑者都是美國。而日本作為美國戰略重心東移、遏制中國的馬前卒,近年來在釣魚島問題上態度日趨蠻橫囂張,不斷向中國挑釁,決不是偶然的!以史為鑒,在中日關係因釣魚島問題重趨緊張的今天,我們紀念臺灣光復67週年,具有特別重大意義。對於日本軍國主義殘余勢力的重新抬頭、沉渣泛起,亞洲和世界各國人民必須保持高度警惕!

  徐博東表示,臺灣及釣魚列島是中國領土一部分的法理和事實不容改變。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是每個主權國家的神聖權利,也是國際法的基本原則。隨著中國的崛起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不斷邁向深入,外部敵對勢力和臺灣島內的分裂分子妄圖分裂中國和繼續竊據釣魚島的圖謀,必將徹底破産!

  第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臺灣的光復,不僅是大陸人民經過八年的流血犧牲換來的,廣大臺灣同胞也為此做出了巨大貢獻。

  徐博東説,臺灣同胞具有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早在19世紀末馬關割臺後就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反抗日本殖民侵略與奴役的鬥爭。從“臺灣民主國”、雲林事件、西來庵事件到霧社事件;從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到臺灣農民組合、臺灣共産黨。非法的與合法的、武裝的與非武裝的,進行了長達整整50年的反抗鬥爭,直到臺灣光復。期間犧牲了65萬人,坐牢者更是不計其數。其時間跨度之長,鬥爭之殘酷、犧牲之巨大,在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和壓迫的鬥爭史上都是極其罕見的。

  在全民族抗日戰爭爆發後,臺灣同胞除了在島內繼續進行鬥爭之外,大批臺胞西渡大陸,在各地組織起抗日救亡團體和抗日武裝力量,從事各種抗日工作,與大陸人民同甘共苦、並肩戰鬥,為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徐博東介紹説,他的父母親在青年時代投身於臺灣抗日愛國志士丘逢甲的公子丘念臺先生創建的東區服務隊,在粵東一帶和一批從臺灣潛回大陸的愛國青年一起,追隨念臺先生從事抗日救亡活動。他的父母在東區服務隊相識相知相愛,結為伉儷。徐博東1944年出生於東區服務隊的活動據點——廣東博羅縣羅浮山上的著名道觀衝墟觀。念臺先生特別規定,凡在東區服務隊出生的嬰兒,男孩起名必有“東”,女孩起名必有“區”,他因此而得名“博東”。更有意義的是,給他接生的兩個産婆,一個是有“臺灣孫中山”稱譽的蔣渭水的養女蔣碧玉,另一個則是丘念臺的夫人梁雲端。因此徐博東認為:他不僅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結晶,同時更是海峽兩岸同胞攜手共同抗日的見證者!

  徐博東表示,歷史事實充分表明,臺灣同胞具有熾熱的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臺灣同胞的這種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

  第三,歷史昭示我們,兩岸同胞是患難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海峽兩岸是全體中國人的共同家園。當前,中華民族的復興與騰飛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但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日趨複雜的局面。在紀念臺灣光復、靦懷臺灣同胞當年英勇奮鬥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同時,應當認真思考我們所肩負的歷史使命。

  徐博東認為,自從四年前臺灣再次政黨輪替國民黨重新執政以來,兩岸關係取得一系列的突破性進展。兩岸直接“三通”的實現、ECFA等18項協議的簽定,使兩岸的經貿交流與合作走上了正常化、制度化的正確軌道。豐富多彩、規模宏大的兩岸交流與合作,正在推動著兩岸關係的各個方面發生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正在向縱深推進,兩岸同胞都應該加倍珍惜並共同維護這一來之不易的良好局面。

  胡錦濤總書記曾經明確指出:“兩岸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儘管前進道路上還會出現困難和阻礙,但只要我們堅定信心、不懈努力,緊緊依靠兩岸同胞,就一定能夠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錦繡前程。”

  徐博東表示,在紀念臺灣光復67週年之際,重溫胡總書記的上述論斷,格外令人歡欣鼓舞,也更加感到責任重大。(台灣網記者 芮益芳)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