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源縣棉椏鄉木邦營村彝家新寨 (中國臺灣網記者 張曉靜 攝)
中國臺灣網9月7日鹽源縣消息 以“輝煌60年,走進火紅大涼山”為主題的全國知名網絡媒體涼山行採訪團,6日來到“蘋果之鄉”、以鹽鐵之利、山川之勝、彝人聚居而聞名的四川涼山鹽源縣。採訪團一行參觀了彝家新寨,目睹了彝族新居建設,品嘗了全國知名的鹽源蘋果。
涼山州彝家新寨典型示范點——鹽源縣棉椏鄉木邦營村
棉椏鄉木邦營村位于鹽源縣城西北26公里處,轄7個村民小組,596戶2665人,其中彝族2342人,佔總人口的87.9%,是彝族傳統文化保存較完整的彝族自然村。
木邦營村是鹽源縣彝家新寨建設示范村,當地記者向我們講述了新寨建設前後的變化。在新寨建設之前該村居民住在山上,條件惡劣,2011年彝家新寨建設工程啟動,居民生活條件得到很大改善,自來水接通,每家配備電視、電話,而且還有中心小學、村衛生院;以前住在山上到縣城得走三四天,現在只需30分鐘;以前村民住在山上思想封閉,搬進新寨後,政府倡導“彝區健康文明新生活運動”,“不睡炕上,睡床上,不坐地上,坐板凳”,村民的生活習慣更合理健康。
據悉,木邦營村總體規劃彝族特色新居200戶,一期啟動83戶。新居設計按照“前庭後院”的小青瓦四合院為主,前面人住,後面圈養牲畜,與之前山上的人畜合住截然不同。
近年來,該村緊跟縣委、縣政府“八大基地、十大產業”農業發展思路,在鞏固發展馬鈴薯等傳統產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花椒、核桃、生豬養殖等特色產業,富民效益凸顯,2011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059元。
蘋果之鄉——鹽源縣衛城鎮大堰溝村
衛城鎮大堰溝村位于鹽源縣城東南15公里處,全村轄16個村民小組、640戶3022人,是衛城鎮最大的行政村。
2010年5月,大堰溝村幹部群眾主動請纓,自發建設新農村,確立“以蘋果產業為支撐,以田園民居為特色,以新風新貌為靈魂”的新村建設總體思路。如今,蘋果不僅成為當地村民主要經濟來源,同時也成為該村的一張鮮亮的名片。
來到這里,整個村莊遍布兩層自建小樓,果樹林立,紅、綠蘋果“遍地開花”,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當地領導向記者介紹,鹽源縣是西南地區最大的蘋果生產基地,是高原地區最大的蘋果商品生產基地,而大堰溝村則是鹽源縣蘋果的主要產地。這里海拔2300多米,為高山環抱的斷陷盆地,果園灌溉水來自雨水和高山溪水,是生產“無公害蘋果”的最佳生態環境。由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鹽源蘋果具有皮薄、肉嫩、香、脆的最佳口感和上市早的特點,以果大、色鮮、味美、無污染而博得廣大消費者的厚愛。每年蘋果成熟、銷售季節,全國各地的果商雲集這里,鹽源蘋果以其優質銷往各省以及泰國、越南、緬甸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
大堰溝村始終著力開拓蘋果品牌,1996年,鹽源蘋果有三個注冊商標品牌獲農業部“綠色食品”證書;2009年鹽源蘋果獲農業部無公害產品認證;2010年4月,“鹽源蘋果”證明商標通過國家工商總局注冊,核準使用,蘋果產業真正實現了“品牌興農、品牌護農”。(中國臺灣網記者 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