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情係齊魯”臺灣文化界人士祭孔:綠葉對根的情誼

2012年07月07日 20:33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參加“情係齊魯——兩岸文化聯誼行”的臺灣文化界人士在孔子墓前鞠躬(台灣網記者 芮益芳)

  台灣網7月7日曲阜消息  2012年7月5日,參加“情係齊魯——兩岸文化聯誼行”活動的臺灣文化界人士,來到曲阜孔林。天上下起了淅淅瀝瀝的雨,增添了幾分肅穆的氣氛。臺灣文化界人士穿過兩側的千年松柏,來到孔子墓前,時間仿佛凝固。

  在司儀的引導下,全體臺灣嘉賓莊嚴肅穆地向孔子墓獻花。隨後,由來自臺灣世新大學的講座教授曾永義恭讀祭文。

  恭讀祭文的臺灣教授百感交集  

  “于皇至聖,誕生闕里;

  時惟魯襄,尼丘現異。

  年十有七,知書講禮;

  圩頂長身,相貌孔儀;

  大夫孟厘,已見達機。……”

  細雨中,恭讀祭文的曾永義教授百感交集。他是第一次來到孔廟,但卻早已與孔子孔廟有了間接的聯繫。1959年曾永義考入臺灣大學中文系,從本科一直讀到博士畢業。於是,他成了臺大教授、1949年赴臺的孔子嫡親第七十七代孫,“襲封第三十二代衍聖公”、“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孔德成的入室弟子。幾十年恩師對他的言傳身教,讓他感銘在心。曾永義記得,孔老師曾成立“儀禮復原實驗小組”,講解《士昏禮》,並由他們六位同學分飾人物演出,拍攝了一部的十六釐米《士昏禮》黑白影片。恩師終其一生只在實踐孔子“學不厭,教不倦”的精神,使他的學生如沐春風化雨,廣被均沾,感受無限溫馨。如今看到孔子墓、及恩師居住過的孔府,憶及老師的音容笑貌,怎不讓他感慨萬端。

  如今,曾永義教授,已成為中國戲劇史方面的權威大家,文字功夫也頗得孔德成老師真傳,因而本次祭孔被推舉撰寫並恭讀祭文。而近年來,曾永義更是秉持先師孔德成的遺願,持之以恒地推動兩岸文化交流,由他經辦的兩岸文化藝術交流項目已多達80多項;他還在島內組織各類文化學術交流活動,廣邀請大陸人士赴臺參加,並堅持在臺灣不遺餘力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充分表現出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可貴品格。

  曾永義説,如果説我這些年確實做了一些使兩岸百姓更加認知彼此,使兩岸人民熱血相融、脈息相通的事情,那真是讓我無限地欣慰了。兩岸血濃于水,民俗藝術的遭際極其相似,透過交流,必可尋根探源,兩相切磋,互補有無而相得益彰,于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藝術文化,自可略盡綿薄之力。我堅信,唯有中華民族團結一致,才是兩岸共同的前途。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