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劉夢溪:“敬”是中國文化的終極價值

2009年07月11日 19:26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11日在湖南長沙舉行,當天下午在主題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分論壇上,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劉夢溪發表演講時指出,中華文化立國之大本和立人之大德,無非誠信二字。(台灣網 鐘寶華 攝)

 

  台灣網7月11日長沙消息 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11日在湖南長沙舉行,當天下午在主題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分論壇上,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劉夢溪發表演講時指出,中華文化立國之大本和立人之大德,無非誠信二字。

  劉夢溪指出,誠和敬是連同在一處的。不誠則不敬,不敬也就沒有誠。而且誠與信可以互訓。按《説文》:“信,誠也。”段注曰:“誠,信也。”無誠則不信,反之,無信亦無誠可言。益信“敬”之為德具有終極價值,是不誣也。“敬”還與禮儀密切相關。“禮以敬為本。”中國自古號稱禮儀之邦,主要是有“敬”存焉。

  劉夢溪表示,“敬”既是道德倫理,又是中國人和中國社會永恒的人文指標,也是中國文化背景下具有終極價值的道德理性。我們中國人不是沒有信仰。我們的信仰不在彼岸,而是在此岸。即事即理,即心即理,即性即佛。不必登舟,無須拾筏,此岸同樣可以實現超越。誠敬充實內美,“志”堅不可“遞奪”,身心獲得自由,精神自然歡暢。

  劉夢溪還引述陳寅恪的理論指出,我們華夏子孫,我們中華兒女,當我們與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同的文化系統相接觸和打交道的時候,心裏面要裝有中華民族,要記得我們中國的歷史地位。

  劉夢溪説,中國人精神信仰的特點,是不離開自身,不著意外求。要問信仰自身的什麼物事?是誠和敬。何謂敬?是自性的莊嚴。也可以叫做人的本性的莊嚴。

  劉夢溪指出,誠和敬是連同在一處的。中國自古號稱禮儀之邦,主要是有“敬”存焉。“敬”既是道德倫理,又是中國人和中國社會永恒的人文指標,也是中國文化背景下具有終極價值的道德理性。當我們今天為重建業已流失的文化傳統而竭誠竭力的時候,“敬”之一字的提升、布化、推展、重構,最是必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 (雲鵬)

 

 

  嘉賓背景資料:

 

  劉夢溪,1941年生,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中國文化》雜誌創辦人、主編。研究方向為思想文化史、明清文學思潮和近現代學術思想。主要著作有《傳統的誤讀》(1996)、《學術思想與人物》(2004)、《紅樓夢與百年中國》(2005)、《陳寅恪與紅樓夢》(2006)、《中國現代文明秩序的蒼涼與自信——劉夢溪學術訪談錄》(2007)等。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