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國土資源部將採取四措施加強災後重建工作(圖)

2008年05月22日 14:53 來源:-- 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在今天下午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記者積極舉手提問。

 

  台灣網5月22日北京消息 災後重建是災區面臨的一項重要工作,國土資源部在災後重建中將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國土資源部副部長贠小蘇在今天下午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就上述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贠小蘇説,災後重建工作是災區現在就要開始做的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國土資源部在災後重建工作中主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做好這樣幾件事情:

  一是組織專家、技術人員到災區幫助現在受災的群眾,調查了解現在的地質環境情況,做好地質災害隱患的排查避險工作。可以説,這項工作任務十分艱巨,困難也很多,因為我們大家都知道,在地震災區地質災害很多,雖然城鎮道路基本暢通,通訊也基本暢通,但專家到現場去調查地質災害隱患,還有一定的工作難度。

  災區中的受災群眾大量集中在農村,現在災區有很多鄉村還沒有通路,群眾生活都還有困難。我們的任務是要到有人的地方、有群眾的地方、有災民的地方,幫助群眾查清他們所居住的地方是不是有地質災害的隱患。國土資源部要排查地質災害險情,幫助地方政府和群眾避讓地質災害的危險,就必須進城、下鄉、到村;對那些已經了解到的大的地質災害險情,必須到滑坡隱患點現場去。因此,時間長、任務重。

  當然,在排查過程中間,發現了對群眾生命有威脅,對救援部隊安全有威脅,對學校、醫院、機關單位或者公路、鐵路、重要工程有威脅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我們的專家都應該及時地提出避災、避讓的建議。必要的時候,建議地方政府立即組織人力撤離群眾,確保群眾和救援人員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安全。

  
  二是做好地質災害的調查評估,總結分析災區地震次生地質災害的特點、成因以及今後防範的有益的經驗和教訓。同時,為災後重建選址做好地質環境的評估和服務工作。

  
  三是利用遙感資料的解譯和分析,為當前災民安置和下一步的災後重建提供服務。我們調集中國地質調查局遙感中心和測繪局五架飛機集中在成都,有好的飛行氣候就及時做好航拍工作,同時利用衛星遙感資料來搞好服務。我們在獲取資料、解譯分析的基礎上,一方面為地質環境的調查評估提供全面的資訊資料,另一方面也為相關部門提供服務。比如我們看到的這張北川縣航空遙感地質解譯影像圖,這是5月14日的航拍圖,這個圖上反映出來的9處堰塞湖,資料解譯完以後立即送到水利部門。截止到昨天,我們所獲取的所有航拍資料經過解譯,又發現一共有34處堰塞湖,這些資料都及時地送到了水利部門。

  四是科學防震。次生地質災害不但要組織專家技術人員到現場做好排查,幫助群眾做好避險工作,同時要向群眾宣傳科學的避讓方法。國土資源部已經向災區印發了上百萬冊圖文並茂的冊子,上面有群眾看得懂、記得住、用得上的避讓地質災害的簡單易行的方法。另外,為了保障群眾安全,為下一步災後重建創造一個比較好的環境,去年國土資源系統研製的無線報警器,我們已經大量生産並運往災區,只要有滑坡、裂縫變化,設備自然會報警,簡單易用。我們打算生産10萬套趕快送到群眾的住地、災民臨時安置地、醫院、學校、部隊的駐地及公路、鐵路建設部門沿線有滑坡隱患的點上,派專家幫助大家培訓安裝,從而力求更有效的防治地質災害。

  贠小蘇還強調説,由於地震災害範圍廣、面積大、隱患很多,國土資源部黨組已經下定決心,調動國土資源全系統一切力量和手段,加強對四川災區地質災害隱患的排查、調查、避險工作。在原先已經派出20幾個專家組三百多人的基礎上,最近又動員了26個省(區、市)國土資源系統,及中國地調局、中國地質大學500多專家、技術人員,已經陸續趕赴災區,並幫助四川災區做好隱患排查和避險工作。我們想早一點做好隱患排查,繪製地質災害的調查圖樣。這對當前群眾的安危,對救援人員的安危,對災民的安置,特別是對災後的重建,都是基礎性的十分重要的工作。我們必須盡全力儘快把這項工作做好,為四川抗震救災工作做出我們的貢獻。(季水)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