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新辦新聞發佈會現場。
台灣網5月22日北京消息 在今天下午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國土資源部副部長贠小蘇介紹了國土資源部門防範次生地質災害工作的有關情況。出席今天發佈會的還有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副司長柳源,中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研究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滑坡協會成員殷躍平。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贠小蘇在新聞發佈會上指出,中國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在青藏高原東緣龍門山斷裂帶,重災面積達10萬平方公里。四川、甘肅、陜西等受災嚴重的地區,山高、谷深、坡陡,是中國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高發區。這次地震前,國土資源部對受災區域中的41個縣地質災害的隱患點進行過普查,查出地質災害隱患點4929處,其中,特大型地質災害隱患點158處、大型地質災害隱患點1271處、中型地質災害隱患點1817處,這些地質災害的隱患點威脅著94萬多人的安全。
贠小蘇副部長説,根據最近幾天航空遙感資料的解譯和我們派出專家的實地調查,特大地震發生後,災區許多地質災害隱患點已經成災,巨大的滑坡、崩塌、泥石流造成許多建築物和民房倒塌,造成了人員的大量傷亡,也使公路、鐵路、橋梁、通訊等大量基礎設施摧毀,地震引發的大量的地質災害造成了災區的巨大損失。我們根據航空遙感資料和專家實地調查初步分析,汶川特大地震引發的地質災害呈現出這樣四個特點:範圍廣、程度深、危害大、持續長。
贠小蘇副部長還結合幾張圖做了解釋。他説,在了解地震引發地質災害的現狀的基礎上,我覺得我們要更好地防範次生地質災害,就更要清楚地看到,特大地震使山體穩定性降低,形成了大量的新的地質災害和新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而且當前余震不斷,進入主汛期後,降雨量又在增加,極可能導致災區地質災害的頻發,再次造成災區的重大損失,給災區抗震救災人民的生活安置、重建家園都可能會造成新得更加嚴重的後果。因而,特大地震引發的次生地質災害,不僅在成災過程中給災區造成了很大的損失,給下一步我們在災區重建家園的工作也帶來了很大的負擔。
據悉,這是國務院新聞辦就抗震救災相關工作進展情況舉行的第10場發佈會。贠小蘇副部長接下來開始回答記者的提問。(季水)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贠小蘇在新聞發佈會上發言。
四川汶川映秀鎮航空遙感地質災害影像圖
[ 責任編輯:李艷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