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改革開放以來黨對毛澤東同志幾個重要評價

2013年12月26日 07:54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我們黨在90多年的光輝歷程中,集中完成和推進了3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創、堅持、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3件大事,前兩件都是在毛澤東同志領導下完成的,後一件是在他逝世後進行的。關於前兩件大事和後一件大事的關係,鄧小平同志1980年明確表示,“三中全會以後,我們就是恢復毛澤東同志的那些正確的東西嘛”,“現在我們還是把毛澤東同志已經提出、但是沒有做的事情做起來,把他反對錯了的改正過來,把他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後相當長的時候,還是做這件事。當然,我們也有發展,而且還要繼續發展”。這就指出了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什麼樣的基礎上起步的。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我們黨面臨和要解決的問題越來越陌生和複雜,在實踐和理論上所做的創新和發展也越來越豐富和深入。在這種情況下,在怎樣看待毛澤東同志那代人做的兩件大事和第三件大事的關係問題上,我們黨的態度不僅一以貫之,而且認識也越來越深入和具體。從1993年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00週年到2003年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週年,從黨的十七大到黨的十八大,我們黨逐步形成了這樣的表述:在黨和毛澤東同志領導下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成為了我們“建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本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條件”;“為古老的中國趕上時代發展潮流、闊步走向繁榮昌盛創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這些評價體現了科學的歷史觀,説明幾代中國共産黨人的歷史使命是一脈相承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三個歷史時期是相互聯繫、環環相扣的。我們黨幹的三件大事,沒有前一件的完成就引不出後一件,後一件大事總是在前一件的基礎上做起來的。特別是“根本政治前提、制度基礎、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這5個概念,從不同方面揭示了毛澤東同志那代人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的貢獻,説明我們黨做的前兩件大事和第三件大事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繫。三者之間有不小差別,但一脈貫通,第二件大事為第三件大事積累了思想、物質和制度條件,第三件大事是對第二件大事的堅持、改革和發展。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今天,我們對毛澤東同志的最好紀念,就是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把他和老一輩革命家歷經千辛萬苦開創的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不斷譜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篇章。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