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中國放開“單獨二胎”

2013年11月16日 08:14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逐步調整完善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15日發佈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宣佈這一人口與生育政策的重大調整。

  分析人士指出,此舉標誌著中國逐步放開嚴控生育政策,向“放開二胎”過渡,這是中國人口和生育政策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形勢所作出的重大調整。

  “反映了中國政府在調整人口結構上的努力和與時俱進。”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李銀河説。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顧寶昌認為,實行“單獨二胎”政策將使中國人口結構更為健康、完善,中國人口的超低生育率已延續20年之久。

  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中國政府開始大力推行計劃生育;1978年以後計劃生育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中國人口控制已基本上超過了預期。國家衛生計生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司長毛群安11日表示,40多年來,中國由於計劃生育累計少生了4億多人,大大減輕了人口過快增長對資源環境帶來的壓力。

  中國人口出生率由1970年的33.4%,下降到2012年的12.1%;人口自然增長率由1970年的25.8%,下降到2012年的4.95%,是世界平均水準的一半。

  “完善生育政策既要考慮維持中國的低生育水準,又要考慮群眾的生育意願,還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結構變化等因素。”毛群安説。

  因應現實,中國計劃生育政策不斷調整,2011年,“雙獨二胎”(夫妻雙方都為獨生子女,可生二胎)政策已經覆蓋全國。

  然而,“未富先老”、勞動力短缺、獨生子女家庭養老問題日益嚴峻。各界開始呼籲從“雙獨二胎”轉向“單獨二胎”(夫妻雙方一方為獨生子女,即可生二胎)。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顯示,2013年中國老年人數量將達到2.02億;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末,中國15至59歲(含不滿60周歲)勞動年齡人口93727萬人,比上年減少345萬人。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歸功於人口紅利。此間人士認為,過低的生育水準將降低經濟潛在增長率。

  “勞動力人口的下降,標誌著人口轉型的拐點,意味著中國的人口紅利將進入逐漸收縮的態勢。”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所長張翼認為,“單獨二胎”政策是調整人口結構的重要手段之一。

  對於不少希望擁有第二個孩子的“單獨”家庭來説,這項政策無疑令人興奮不已。媒體工作者王小建第一時間通過微信向在海外工作的妻子傳遞了“福音”: “老婆,我們可以生二胎了!”

  “我早就做好準備了!你呢?”老婆在微信那頭興奮不已!

  王小建的妻子是家裏的獨生女,他們已有一個五歲的女兒,一直希望能再有個孩子與女兒作伴。但因王小建非獨生而深受政策困擾。

  興頭上的王小建隨即向單位申請了一個月年假,去國外陪老婆。

  而對於在內蒙古包頭工作的趙文龍而言,“這項政策最大的意義是昭示了公平”。他説,原有計劃生育政策對有錢人來説並沒有約束作用,“如今的政策讓生育機會更均等”。

  此外,政策的放寬,也讓很多獨生子女家庭有了保障。趙文龍説,“獨生子女政策讓家庭面臨很大風險,一旦孩子出現意外,就可能成為‘失獨’家庭。”

  有人擔心放開“單獨二胎”後,生育率會有所反彈。尹志剛認為,短期生育率可能略有反彈,但長期來看不會大起大落。

  “現實環境的制約,育兒成本的提高,讓很多年輕人不會盲目跟風生育。”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副所長尹志剛指出,由於生活、教育成本的提高,低生育思維定式已在處於生育期的新生代家庭中悄然形成。

  國務院組織開展的人口發展戰略研究認為,中國人口總量峰值應控制在15億人左右,婦女總和生育率保持在1.8左右,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人口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而目前,中國婦女總和生育率在1.5到1.6之間。

  “國際公認的維持人口正常更替需要的婦女總和生育率是2.1。”李銀河表示,從“單獨二胎”啟動實施著手,釋放一部分生育勢能,是中國完善生育政策的表現。  三中全會決定同時強調“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尹志剛認為,“‘單獨二胎’政策與計劃生育並不矛盾,是基於目前生育水準面臨反彈壓力的謹慎考慮。”

  他説,這項政策“既沒有完全放開二胎,更沒有放開三胎四胎;原來是計劃生育,調整後還是計劃生育”。

  不過,人口總量的持續上升造成的人口與資源環境矛盾依然尖銳。專家提醒,未來中國應進一步完善生育政策,更好地均衡個體、家庭與社會在生育問題上的權利、義務及利益,促進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記者 任沁沁 孫亮全 李樹峰)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