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青年公務員面臨成長的煩惱:壓力巨大 苦熬升遷

2013年06月01日 14:39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字號:       轉發 列印

  壓力在每個時代、每個群體身上都普遍存在,如果政策得當,青年公務員所面對的“成長的煩惱”,將會轉化為中國未來發展的深層動力

  在貴州省委工作的青年公務員李雷發現,他已有一個多月沒享受過週末雙休日了。更鬱悶的是,女兒才一歲多,卻很少看到爸爸的身影——早上他出門時女兒還沒醒,晚上回家時女兒已經睡著。

  “熬夜寫材料,一改十幾遍,加班已經成了家常便飯。”李雷説。因為回家太晚沒有公交車,上個月他打車費花了700多元。

  遭遇李雷類似煩惱的青年公務員並不在少數。巨大的工作壓力讓他們倍感焦慮,在省直部門的年輕人苦熬升遷,基層公務員則為了考核指標疲於奔命。

  近年來,中國政府強調吸收新鮮血液,公務員隊伍日益年輕化。據統計,35歲以下年輕公務員已佔到公務員總數的26%,成為各項政策實施的主力軍,更是黨和政府密切聯繫群眾的重要橋梁。

  然而,他們的工作和生活,也面臨“成長的煩惱”;他們的狀態和心態,還需要正向的引導和調整。

  青年公務員的“新三高”

  在體制“城外”的人們看來,公務員是“高地位、高穩定、高收入”的理想職業,就業競爭分外激烈,公務員報考人數不斷刷新紀錄。然而,一些闖過千軍萬馬的慘烈競爭,終於身處體制“城內”的青年公務員,卻患上了“生活高壓、工作高壓、輿論高壓”的“新三高”症。

  今年28歲的黃海在湖北武漢市江夏區當公務員。初到鄉鎮工作時,他覺得自己是大學生,做基層工作應該綽綽有餘。但適應半年後,鎮上的人事、紀檢、民族宗教、重點工程管理等8項具體工作都由他一人負責,往往剛整理完人事檔案,馬上又得趕往駐點村解決村民反映的問題,忙得“恨不得長出8隻手來”。

  作為計生專員,在貴州息烽縣石洞鄉政府工作的張曉宇,白天走村串戶了解情況,晚上整理核對資料,加班已是常態化。“計生工作實施一票否決制,基層工作人員一旦漏報,就有可能失去工作編制。不能不時刻緊繃神經。”

  與此同時,青年公務員也和其他年輕人一樣,面對不斷上漲的房價、物價,有著初入社會“囊中羞澀”的尷尬。

  在貴州省直機關工作的小陳,爺爺在基層一輩子,還只是主任科員,而自己研究生一畢業就考上了副主任科員,親戚朋友都誇他“有出息”。然而工作3年多了,小陳卻很失落:公務員早已沒有福利分房,積蓄付不起幾十萬元的房子首付;沒房子就沒優勢,相親20多次都未成功。

  湖南一名青年公務員説,自己本來在企業工作,考了三年公務員,擠得頭破血流,考上後卻發現公務員的工作很瑣碎,收入也大幅降低。

  張曉宇告訴記者,自己每月收入2760元,除去吃飯、交通費、手機話費、送給親朋好友的各種禮金……每月都所剩無幾,實行“陽光工資”後,各種購物卡、福利券也已經成為傳説。就算不吃不喝,在縣城買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也要十年。

  “腐敗”、“安逸”、“爽”……這些網路“關鍵詞”讓許多青年公務員感到輿論高壓,情難以堪,甚至憤懣無奈。“現在群眾對政府工作要求高,公務員都處於‘放大鏡’之下,言行舉止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黃海説。

  “十年之內不要參加同學聚會。”機關公務員中流傳著一句話。在一些青年公務員看來,聚會能不參加就不參加。貴州省交通運輸部門的一名研究生公務員説,自己的工資收入只是律師同學的零頭。好不容易加班擠出時間參加同學聚會,還要被同學奚落:“你們是父母官”,“你們捧的是金飯碗,吃飯香”,“你們啥都不用自己花錢”……

  雲南省青年公務員龍傑説,每天打開網路,與公務員有關的基本都是負面消息和各種指責,看了心裏很不好受。他認為,現在很多人看公務員時,都戴上了“有色眼鏡”,公務員變成了“費力不討好”的職業。“實際上,現在公務員的工作生活狀態,早已不是‘一杯茶一根煙,一張報紙看半天’了。”

  他們為什麼自信不足

  雖“居廟堂之高”,卻“處農村之遠”;講得了外語,未必會説“群眾語言”。如何與基層群眾打交道,是擺在這些優秀的青年公務員面前的一道難題。

  貴州省綏陽縣大路槽鄉國土所所長王剛説,一些基層青年公務員缺乏與群眾打交道、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對國家政策理解不到位,不會説“群眾話”。一位青年基層公務員告訴記者,他的背包中,總是放著兩本基層常用法律法規讀本,隨時準備用來調解群眾糾紛。

  共青團貴州省委宣傳部部長蔣雲麗告訴本刊記者,在今年3月對該省900名青年公務員的調查中發現,部分青年公務員自信不足:感到非常自信的僅15.42%,不自信的23.91%;認為身邊公務員充滿激情與自信的僅為27.37%。

  不少青年公務員存在本領恐慌,對自身能力、學習培訓、選拔培養等感到不甚滿意,認為能完全勝任現有工作的還不到一半。其中,認為本單位對青年幹部選拔培養力度很大的僅14.86%,對青年幹部學習培訓感到很滿意的僅14.08%。

  另一方面,只有23.35%的青年公務員認為,他們的個人才幹能在工作中得到完全發揮。湖北省的青年公務員周華,就苦於公務員工作的枯燥與瑣碎。“‘小周,打個文件’,‘小周,接個電話’,‘小周,發個傳真’”……她感覺,創新、自信和激情並不是公務員最重要的品質。在“遵循”與“創新”的徘徊之中,她已不由自主地向老機關作風看齊,越來越墨守成規。

  一些青年公務員不經意間忽視了自身與地方發展的緊密關係,認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原因在於交通基礎設施薄弱、城鄉差距大等外在因素,而不是人才制約。還有人認為,自己是在給政府打工,無法以一己之力改變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

  還有一些青年公務員的自信並非源於公務員工作的服務性、對各項事業的貢獻等,而在於可以從中獲得的地位、權力或利益。

  調查顯示,當前青年公務員的自信主要來自“工作能力”、“領導認可”和“人際關係”,最看重社會保障和個人發展,而不是信仰理想和公共服務的職能。其中,政法和社保部門的青年公務員自信度最高,他們的自信更多源於工作權力及由此帶來的便利等。

  一名交通部門的青年公務員説,他曾參與起草過一項交通建設方面的法規,這項政策可以讓很多人成為家産上千萬的“富翁”,但他自己卻只拿著每月幾千元的工資,成為“負翁”。接受本刊記者採訪的專家、幹部認為,部分青年公務員的這些消極心態可能帶來一些隱患。“心存失落感,帶著情緒工作,無法真正點燃其內心幹事創業的熱情,可能導致國家和地方一些政策在基層落實‘打折扣’。”貴州省直機關團工委副書記廖永劍説。

  貴州省交通運輸廳機關黨委辦公室副調研員龍汝軍認為,當前多數公務員將領導認可、職務提拔而不是群眾認可看作成功的標誌,説明部分青年公務員傾向於將“公務員”單純地視為一種職業,而不是一項事業,忽視了其政治特性和社會意義。

  “一些青年公務員未將個人發展與全國、全省發展有機結合,對手中的權力不夠敬畏,因此在工作中無法真正‘沉下去’,無法為群眾熱情週到服務,有可能導致幹群關係不和諧。”共青團貴州省委書記馬寧宇説。

  將個人夢融入中國夢

  “青年公務員感受到的壓力,一方面來自外界,一方面源於自身,這些壓力對於他們未來的成長成才,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趙麗江説。

  專家認為,近年來,中國通過大規模機構改革,精簡編制和幹部職數,形成管理者減少、服務者增多的新局面,為公務員的工作量“加碼”;各地積極探索公務員聘任制等方式,努力打破“鐵飯碗”,幹好幹壞不再一個樣,為公務員的工作效率“加力”。

  本刊記者採訪的幹部、專家認為,應通過構築完善“三個體系”,打通青年公務員健康成長“通道”,增強青年公務員的自信度,引導青年公務員把個人理想和共同理想結合起來,提升理解和執行決策的能力。

  “第一個體系是完善青年公務員‘評價體系’”。貴州省直紀工委委員、紀檢監察室主任陳偉説,他建議多渠道評價公務員,用好考核這根“指揮棒”,引導青年公務員“眼睛往下看”。適當提高公務員考核中群眾評議的指數權重,科學分析、合理界定,避免公務員考核過程中出現領導幹部“一言堂”現象。

  其次,要健全青年公務員“職業再造體系”。共青團貴州省委副書記劉銳建議,完善上級機關與基層雙向交流培養機制、跨地區跨部門的交流學習制度等。

  一方面,完善聯繫基層、聯繫群眾制度,讓青年公務員在服務群眾中獲得認可,幫助他們尋找價值與責任的對接,從內心激發激情與自信的根本動力。另一方面,完善輪崗交流制度,實現省、市、縣、鄉四級、不同地域不同行業之間青年幹部的大交流大融合,從中提升青年公務員多方面的能力,培養複合型人才。

  其三,建立青年公務員“中長期成長體系”。馬寧宇建議,增加各級青年公務員的培訓力度,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加強專業化業務培訓、中央及地方政策培訓、適應社會發展變化的綜合素質培訓等,注重能力、品德、職業操守和崗位認同感的培養。

  同時,根據青年公務員成長髮展基本軌跡,打造中長期戰略規劃,將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打通青年公務員健康成長“通道”,激發青年公務員進取的內在動力,引導他們把個人發展與區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將個人夢融入中國夢。

  “壓力在每個時代、每個群體身上都普遍存在,如果政策得當,青年公務員所面對的‘成長的煩惱’,將會轉化為中國未來發展的深層動力。”湖北省行政學院常務副院長陶良虎説。□文/記者王橙澄(文中受訪青年公務員均為化名)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