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羅昌平談舉報劉鐵男:非奉旨爆料 試探政府反腐決心

2013年05月29日 08:18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羅昌平談實名舉報劉鐵男:很難給反腐帶來質變

  《財經》雜誌副主編羅昌平。

  5月12日,羅昌平等到了。

  這一天,監察部網站發佈消息稱,劉鐵男涉嫌嚴重違紀,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一場發酵5個多月的公開實名舉報終於有了結果。去年12月6日,《財經》雜誌副主編羅昌平通過微博,向中紀委實名舉報原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劉鐵男,稱其涉嫌學歷造假、有作風問題,與商人倪日濤結成官商同盟。

  有人説,這是微博反腐一次“里程碑”式的突破。不過,羅昌平對此並不看好,他認為,劉鐵男倒臺標本是不成功的,更不可複製。近日,羅昌平接受京華時報記者獨家專訪,詳細還原了實名舉報劉鐵男的始末和心路歷程。

  □談動機

  想試探政府反腐決心

  京華時報:最初怎樣介入調查這件事的?

  羅昌平:最早是在2011年的七八月,我在微博裏發現線索,就安排讓一個記者調查。當年11月,《財經》雜誌上發表了《中國式收購》和《倪日濤沉浮》。報道涉及時任發改委副主任劉鐵男,他的老婆孩子在自己分管領域的關聯公司裏持股,劉還以發改委的名義發函幫助這個公司獲取銀行貸款,這是一個很典型的政商結盟的案例。

  京華時報:怎麼從媒體報道演變成後來的舉報?動機是什麼?

  羅昌平:後來很多人猜測我的動機,有説“奉旨爆料”“情婦維權的槍手”“個人英雄主義”等等。很多媒體想電話採訪我,我都拒絕了,因為這個動機不是一兩句話能説清楚的,因為事態每一刻都在變化。

  初始的動機,我覺得這事情風險可控。通過自媒體新媒體的平臺來爆料,我不能説一定能成功,但風險系數沒那麼大,我也是想試一下,看看政府的反腐決心。

  京華時報:當時有沒有想過後果?

  羅昌平:想過。第一個就是馬上被遮罩,第二個就是打擊報復。我想的最糟糕的事是我被免職,這很有可能。但不至於有生命危險,因為這事足夠透明瞭。

  京華時報:會不會擔心被利用成為鬥爭的工具?

  羅昌平:我考慮了這個因素,只要自己與這事沒有利益衝突,我擔心什麼呢?我反感“鬥爭的工具”這一説法,按此推測,我們媒體的任何一篇報道都可以扣上這樣的帽子,那我們還做不做事。

  其間,有人來找我們,來回20多次,希望提供相關證據。我和我的同事張鷺(《中國式收購》第一作者)都拒絕了,我想儘量保持中立,不能在這個事情裏有利益關係。

  □談過程

  發微博避免斷頭新聞

  京華時報:舉報當天下午,能源局新聞辦公室回應説“造謠”,緊接著劉鐵男出現在出訪的新聞中,你當時什麼反應?

  羅昌平:當天真的發生了很多戲劇性的事情,出乎預料,我的情緒都是時漲時跌。我11點多發的微博,就想只要能撐到下午3點就可以了。但是中間有同行打電話告訴我國家能源局接受採訪説我是造謠,他們要報警。這條新聞發出來後,很多媒體官微開始轉載,輿論開始一邊倒,反而救了我。

  但是接下來又出現一個非常戲劇性的事情。劉在出訪參加活動的照片被貼出來,王岐山書記就站在劉鐵男的後面。當時我心裏就“咯噔”一下。

  京華時報:後來事情一度淡出公眾視野,直到今年初的一條微博。

  羅昌平:舉報後開始受理,走程式,我配合各種工作。但是直到今年1月30日,事情毫無進展,我就發微博説“中央有關部門已就本人實名舉報一事立案調查,是立案調查而不止于受理。”其實是將一軍,希望能引起更多關注,不然又成斷頭新聞了。但戲劇性的事又發生了,當晚新聞聯播出現了前一天劉鐵男參加活動的畫面,我心裏又“咯噔”了一下。事實上,5個月間發生了很多事,也出現一些波折,導致調查遇阻,不得不重新取證。

  京華時報:公開舉報在先,對紀委調查有什麼影響?

  羅昌平:以媒體人的身份公開實名舉報高官,這其實給紀委帶來非常大的調查難度。原來查一個案子,所有調查都是秘密進行,現在公開化了,當事人、涉案人有很多時間來做充足準備,這也使得這個案子中發生了很多曲折和意外。花了5個月,最終能有所突破,已經非常不錯了。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