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事業單位養老改革遇抵觸 40歲以上人員最緊張

2013年05月24日 15:5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核心閱讀

  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是大勢所趨。2009年,改革方案公佈,首先在山西、上海、浙江、廣東、重慶五省市試點。然而,4年多來試點改革進展一直非常緩慢,並遭到事業單位人員的普遍質疑。養老改革,事業單位人員有哪些擔心?為什麼不贊成?

  ■怕待遇降低

  養老制度改革,事業單位人員最怕什麼?

  “最怕待遇降低。”石教授是浙江一所高校的教授,目前月收入近7000元。據他了解,近幾年學校退休了的教授,平均每月的養老金也有這個數,和他們在職時差別不大。如果不改革,石教授相信,隨著收入增長、教齡增加,自己到60歲時,領取的退休金水準應該和從前的同事差不多。

  浙江是國家確定的事業單位養老保障制度改革試點省份之一。雖然當地絕大多數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障還延用老辦法,但許多人在了解目前的試點方案後,對改革顧慮頗多,普遍擔心養老金下降。

  石教授説,按已公開的試點方案,事業單位人員要和企業人員一樣繳納養老保險,在工資不變的前提下,首先導致當前月薪少一塊。一直以來,事業單位人員的退休待遇按退休前月收入、結合職位、職稱、工齡等按一定比例確定,通常高校裏的教授能拿到在職工資的80%—90%,退休後的生活水準不會有明顯降低。現在比照企業的養老保險辦法,退休待遇與繳費多少、社會平均工資等聯繫,肯定要降不少。

  北京事業單位集中,雖然並非試點區域,但事業單位人員對此普遍關注。張教授年過五十,在中國人民大學任教多年,目前月收入1萬多元,去掉績效的部分有6000多元。他仔細研究過試點地區的方案,“除了強調有職業年金外,其他方面和現行的企業職工養老制度如出一轍。”公開資料顯示,企業職工養老金替代率,按制度設計不到60%,實際不到50%。倘若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也依此推進,他估計退休後可能只拿到在職時基本工資的六成,意味著退休後收入大幅降低。至於職業年金,乍一聽很好,但沒有進一步的説明,比如這筆錢從哪兒來、額度多少、會不會逐年增長,事業單位的人員普遍沒信心。

  除了擔心待遇降低外,還有人談到,改革容易導致繳費時段缺少連續性、職稱職級與待遇的關係難以確定等,最終影響退休後的養老待遇。王麗在北京一家媒體工作,上世紀90年代初,她的不少同事辭職下海,近兩年相繼達到退休年齡,才發現在事業單位工作時被認可的繳費水準極低,現在只能領到幾百元養老金。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