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事業單位養老金雙軌制改革遇抵觸5年無果

2013年01月08日 10:27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人物簡介

  鄭秉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長,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養老金髮展報告2012》主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是國內外著名的社會保障專家,“走窄路”的經濟學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西方經濟學、市場失靈、福利國家、社會保障制度比較、社保基金投資和企業年金等。

  在反對延遲退休年齡的各種聲音中,相當一部分原因是出於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沒有參加養老保險改革的現狀,進而表達對社會不公的不滿。

  我們現在的投資體制太落後,只有1%的資産是買了國庫券,99%都是存銀行,利息太低了,年年都呈負利率。從世界範圍看,中國是唯一存銀行的國家。

  我主張有一個頂層設計,事業單位和公務員一起改,社會改革,肯定要有陣痛,但要減少陣痛的次數,兩次就疼一次吧,早晚的事。

  ——— 鄭秉文

  社保制度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剛剛過去的2012年,出現了一輪養老問題大討論,延遲退休年齡、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體制改革、18萬億隱性債務、事業單位養老改革等等。每一個話題都聲勢浩大,但最終都不了了之。

  “這説明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進入了空前的困難期”,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作出了這樣的判斷,他指出,延遲退休年齡、養老金投資體制改革、事業單位養老改革,任何一個目前都難以單獨進行。

  在他看來,養老金制度不能再只做簡單的修補,國家應當按照所有的系統改革進行謀劃,做足準備工作,在合適的時間節點統一實施運作。

  在2013年以及更遠的未來,老齡化的壓力將持續加劇,中國的養老制度必須應時而變,但變革的方向為何?中國人如何實現老有所養?

  剔除財政補貼和補繳預繳等因素,養老金幾無餘額

  南都:現在大家都很關心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運作狀況,收支結余情況每次都牽動公眾神經,總體的運作狀況是怎樣的?

  鄭秉文:根據《中國養老金髮展報告2012》的數據,2011年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計收入16895億元,支出12765億元,2011年當期結余4130億元,年末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19497億元,比2010年底增長了26.89%。

  在32個統籌單位中(31個省市區加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如果剔除財政補貼,2010年有15個收不抵支,缺口是679億元;2011年收不抵支的省份雖然減少到14個,但收支缺口卻高於2010年,達到767億元。廣東省的收支結余超過500億元。

  雖然2011年當期結余很高,但是如果剔除2272億元的財政補貼,再剔除由擴大覆蓋面導致的“補繳”1511億元,當年的收支餘額僅為347億元。如果再剔除預繳和清理歷史欠費等因素,2011年當期幾乎沒有任何餘額。一些地方政府熱衷於制定補繳政策,可以提高當期的制度收入,但卻顯然加大了未來的支付風險。從整個養老金的收入支出情況來看,制度能夠大體維持平衡。

  南都:我們也看到,全國31個省市區的養老金收支情況不一,有的結余500多億,有的卻存在很大缺口。

  鄭秉文:原因有很多,首先,各地歷史欠賬不同,老工業基地和工業基礎比較好的省份的負擔要遠遠大於其他省份,因為國有企業和集體所有制企業比重較高,他們成為制度建立之初的主體。還有就是各地制度贍養率不同,凡是收不抵支的省份,基本是制度贍養率較高的省份,這裡面有各省份人口年齡結構的差異問題。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勞動力跨區域流動,對於經濟較發達地區,青壯年勞動力是凈流入的,而且外來務工者參保率較高,因而會“稀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贍養率,但是,對於經濟欠發達地區,青壯年勞動力是凈流出的,而且外來務工者參保率較低,因而會“抬高”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贍養率。

  事實上,養老金的統籌層次低是問題的根源之一。就世界各國養老保險制度來看,中國養老保險制度幾乎是唯一沒有實現全國統籌的制度。第一,它導致制度地區間不公平,有的地區制度收入狀況較好,養老基金儲備情況較好,有的地區則相反。第二,便攜性不好,導致不同地區跨地區轉移很困難,為勞動力跨省自由流動帶來阻力。第三,為財務可持續性帶來困難。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