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陸航專家解釋雅安地震解放軍直升機救災難題

2013年04月23日 14:17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陸航專家解釋雅安地震解放軍直升機救災難題

資料圖:雅安地震後解放軍直升機降落在學校操場上

  持續不斷的公路塌方以及車輛擁堵讓四川雅安地震災區的地面交通一度癱瘓,寶興縣多個鄉鎮曾陷入與外界隔絕的“孤島”狀態,各方都將希望的目光投向空中。20日地震發生後2個小時,解放軍陸航部隊就率先派出直升機前往災區勘測災情,此後由直升機搭建的空中走廊一直沒有中斷。22日晚,4架軍用直升機前往災區空投食品等物資。但社會上也有人提出質疑:“為何明明有空地,直升機也不能降落”、“沒安全著陸點為什麼不能懸停空降”……

  據悉,雅安地震發生後,陸航部隊于20日10時從夾江起飛兩架直升機飛赴蘆山縣,同時30多架陸航運輸直升機完成救災的出動準備。10時25分,陸航直升機到達震中,第一時間傳回現場視頻圖像,為救災決策提供重要依據。《環球時報》記者從軍方了解到,僅第一天,陸航就出動15架直升機,飛行28架次,前運60名醫護人員和軍地記者,後運危重傷員12人。截至22日20時,陸航累計出動直升機37架,飛行132架次,空運385人。累計出動救災兵力1593人次,前運救災物資20.7噸。

  好萊塢大片裏,直升機向來是多面手,懸停、單輪著陸、穿越山洞……各種特技無所不能。但直升機飛行果真沒有限制嗎?一位資深陸航飛行員22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那些大都是藝術的誇張。這名飛行員有著近20年直升機飛行經驗,在四川山區飛過多年,曾參與2008年的汶川救災工作,非常熟悉當地的飛行環境。他強調,在當地駕駛直升機,影響飛行安全較大的因素是低能見度和跨山電線。四川山區多雨的環境對飛行安全的影響尤其明顯。直升機不但難以在瓢潑大雨中飛行,當地常見的毛毛細雨也同樣威脅安全。他解釋説,直升機飛行速度為每秒幾十米,山谷中不時有跨過山谷的高壓電線,而細雨就像雲霧一樣嚴重阻礙飛行員視野,等到發現前方有電線時,留下來的反應時間已經很短,這非常考驗飛行員的技術。

  該飛行員表示,直升機成為災區不可替代的末端運輸工具,擔負著將各地籌集來的救災物資轉運到災民手中這一關鍵任務。對於網上有人質疑直升機為何不能隨地降落的問題,他解釋説,參與救災的運輸直升機對降落場地有相當嚴格的要求。首先是需要至少一個籃球場大小的空地,周圍不能有高大的樹木或建築,以防碰撞直升機的主旋翼與尾槳。其次,著陸場地的坡度也受到限制,最好是不大於3度的平緩堅硬場地。因為救災直升機採用三輪著陸,如果坡度過大,很可能會側翻。此外,還要考慮凈空條件,對著陸場周圍地貌、地物高度都有要求。而且災區的山谷空地往往被鬆軟的農田佔據,重達13噸的運輸直升機降落在這些硬度不夠的土地時同樣容易出事故。因此在災區,直升機能夠選擇的降落場地非常有限,只能在學校操場、公路等少數空地起降。

  還有人建議,直升機可以考慮以空中懸停的方式運送人員和物資,以解決場地不足的問題。該飛行員介紹説,電視上的特種部隊從懸停的直升機上索降而下的場景,主要用於作戰,這些運送的人員必須經過專業訓練。實際上,以懸停方式向後方運送受傷人員時,只能靠救生員用吊籃將傷員吊上直升機,這個過程可能反而容易加重傷員的傷勢。而2008年汶川救災的經驗證明,無論是傘降還是低空空投,都會損壞帳篷等救災物資,只有速食麵一類的食品比較適合空投。因此直升機飛行員通常會儘量採用機降著陸方式,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該飛行員強調,作為一種高技術裝備,直升機對後勤保障的要求也比較高。救災能出動多少直升機,主要取決於災區附近有哪些機場能提供加油、航材、維護等保障。此外,災區缺乏大面積降落場地的特殊地理環境也決定了救災直升機出動的規模。因此救災行動要有力有序,聽從指揮部統籌安排。(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周敬波 本報記者 馬 俊)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