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震後蘆山為何能“定下神來”

2013年04月23日 11: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災難總是不期而遇。如果每一次災難都能教會人一些東西,讓人們進步一些,大家的心裏也就多一點踏實,不會慌亂

  在震中蘆山採訪,發現一個現象:雖然地震猝不及防,損失重大,但有不少受災群眾還是表示,地震來時非常害怕,過後就沒那麼慌亂了。

  蘆山縣震後第二天就有商販開始營業。屋裏不能呆,就搬出煙架子在路邊賣。有金融機構震後8小時就開始接受存取款業務了。雅安城區蹬三輪的師傅説,汶川都過來了,“有啥子可怕的”。

  看上去有些奇怪。汶川地震時,雖然震中在百公里外,傳到雅安已經減弱了,可人們對那場地震更心有餘悸。一位醫生介紹“420”以來的傷員收治情況時,張嘴就説“512以來……”而這次震中就在腳下,為什麼大部分老百姓這麼快就定下神來、各盡職守呢?

  兩天來,一邊採訪,一邊觀察,一邊思考。結論是,汶川地震,讓人們在沉重代價中進步了。

  俗話説,一回生兩回熟。汶川地震5年來,老百姓加深了對地震知識的了解,知道了它的規律特點,對地震發生時如何逃生自救、怎麼應對,大體心裏有譜。人們進步了,而地震作為一種自然現象,沒什麼性質上的變化。程咬金再橫,三板斧後也就沒人怕他了;黔之驢再兇,技窮以後照樣被老虎吃掉。所以,對這些自然災害,我們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找到防災減災的辦法。

  其次,思想上重視,行動上也沒閒著。記者在蘆山縣城沿街採訪一天后發現,不少房子都在2008年後新蓋或加固過。而政府機關、醫院學校等場所5年來對各種公共安全事件都有預案,時不時還演練一下子。雅安人民醫院一進大門就能看到應急指揮部,有協調車的,有幫找人的,有接待媒體的,分門別類,一目了然。來求助的、有需求的,迅速就能找到對應的部門,接待人員也是辦事有序。從上到下,人人腦裏有根弦,遇事就不慌。

  第三,資訊透明,讓人心裏有數。這當然也得益於通信方式更多樣更高效更可靠。震後初期電話不通,人們通過飛信、微信、QQ、微博等方式迅速傳遞資訊。比如成都血液中心急需血,發了微博,響應者眾,不到5小時血庫就滿了,又通過微博告知不要來了。另一方面,政府資訊公開很及時充分,雅安市政府也好,蘆山縣政府也好,都是一掌握新動態就通報。如此一來,人們心裏頭對發生了什麼、將要發生什麼明鏡似的。前途未卜才發慌,心知肚明怕什麼?

  還有一個原因也非常重要。好多群眾説,越是災難時刻,越覺得部隊可靠、社會可靠、政府可靠,心裏踏實。有老百姓就直接講,汶川地震時,真是看到了什麼叫“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從國家領導的高度重視、一線指揮,到救援部隊的全力施救治療,從眾多志願者積極參與到災後的對口援建,一切還歷歷在目,也讓人們有了信心,全國人民都會和受災群眾在一起,自己不會被拋棄。

  災難總是不期而遇。如果每一次災難都能教會人一些東西,讓人們進步一些,大家的心裏也就多一點踏實,不會慌亂。從汶川到蘆山,我們進步了。而蘆山,也應該繼續讓我們進步。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