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志願者稱身份不被認可自覺是累贅 部分人無事做

2013年04月23日 09:23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題:“尷尬”的地震災區志願者

  22日,四川省蘆山“420”7.0級強烈地震進入第三天。各種救援部隊都陸續抵達災區,大量來自四面八方的志願者也不斷涌入進來。面對災區的各種情況,志願者都有著自己的尷尬。

  “我開始以為災區的孩子會很悲觀,很失落。但達到災區才發現,這裡的孩子內心比我想像中強大”,香港青少年成長中心的譚傑稱。

  “但我有看到一些孩子在打撲克。”譚傑坦言,部分孩子因為沒課上而感到無所事事,並不太好,“我們應該正確去引導他們,讓他們多做一點有意義的事,去分散他們對地震的恐懼感。”

  “我們剛到災區,就招募了150名16歲以下的小志願者,讓當地的孩子去幫助有需要的同齡人。”譚傑説,只有孩子最了解孩子,希望他們能讓部分孩子走出災後心靈創傷,多點精神安慰。

  穿著搶險救援衣服的江娟是一名高中志願者,今天在鄉下災區因搶救糧食受了一點小傷。她説,這幾天遇到最尷尬的事,就是常被人誤解為搶修電網的人,“因為災民有時候情緒比較激動,每次我都要跟他們仔細解釋。”

  “我是跟學校請的病假來做志願者。”江娟告訴記者,自己只請了兩天假,“其實學校並不是很提倡我們來做志願者,主要還是擔心我們的安全。”江娟還不打算離開,正盤算著回去怎麼跟學校交代。

  江娟的志願者同伴,28歲的張輝是退伍兵,搶險救援已有多次經驗。“最大的尷尬就是身份不被認可。”張輝説,自己有豐富的救援經驗和救護技能,但卻因為是志願者,很多時候被拒。

  “有時候在路上搭便車時,一些人也不大願意幫忙。”張輝説,有些人覺得志願者是累贅。

  記者在蘆山縣人民醫院附近,遇到一名71歲的志願者馬慶詩。“我是射洪縣的一名鄉村醫生,想為災區的民眾作點貢獻。”馬慶詩説,自己已經不是第一次一個人進入災區,“彝良地震我也去過。”

  馬慶詩告訴記者,自己的家人並不是很支援,“他們都覺得我年紀太大了,在災區,還是有很多人不理解我。”馬慶詩説,好多人都勸我早點回去,“但既然我來了,就要好好做事,我現在還沒有考慮回去。”

  “好多時候,別人都不知道我們是幹什麼的。”來自廣元的志願者昝佳嚴表示,有時候還常被認為是災民。

  昝佳嚴告訴記者,今天下午他去幫領物資時,一名私人捐助者拒絕給他,並稱記者還沒有過來拍照。“當時我既尷尬又氣憤,覺得他就是為了名利來的。不過,我只遇到這一次,我認為大部分都是真心來災區幫忙的。”

  晚上9時,記者在蘆山縣縣城看到,許多來自四面八方的志願者在街上來來回回地走著。一些才到的志願者正在志願招募點報名,但由於名額有限,部分志願者目前還沒有工作可做。

  來自衛校的陳潔和幾名同學正在街邊吃著速食麵。“現在還沒有分配到工作,可能明天會去鄉下幫忙。”

  “我也注意到今天晚上縣城的志願者比較多,很多也比較閒。”陳潔認為,目前縣城的志願者已經飽和了,一定程度上還加重了災區救援的壓力。

  “大量的志願者涌入災區,反而堵塞了救援道路。”陳潔説,沒來災區前是滿腔熱血,來了才發現很尷尬,“我覺得自己也成了災區累贅。”

  陳潔建議,有意願來做志願者的朋友,如果沒有一定的救援知識,不要盲目進災區。“我們是來救人,而不是來被人救。”陳潔説,據她了解,有幾名志願女孩因不適應災區環境,目前已撤離返回。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