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白岩松:建議高校校長退休不受65歲限制

2013年03月14日 09:30 來源:央視新聞《1+1》 字號:       轉發 列印

  央視《新聞1+1》2013年3月13日播出《兩會1+1》節目中提到,類似像央行行長,比如説其他高校的校長或者説將來的衛生的主管部門的領導等等,帶有很強的技術性,可不可以不太受制于政府官員65歲部級幹部這樣一個限制,他可以幹得更長一些呢?前提是假如他幹得足夠好,被國際、國內都認可的話,想想看,美國的格林斯潘2006年卸任的時候80了。以下係節目實錄:

  主持人 歐陽夏丹:

  各位好,這裡是正在為您直播的兩會特別節目《兩會1+1》。

  按照慣例,我們的節目首先還是要以瞬間來開場。先來問一問我的搭檔岩松今天會帶來的瞬間是什麼?

  白岩松:

  其實今天這個瞬間一個多小時之前剛剛發生,而且你也是見證者。因為在咱們昨天的節目當中,我們主要談論的話題是目前人大代表正在進行審議的中央和地方預算,去年的執行和今年的草案,這樣的一份報告到底會不會有很多的都是我們很多的人大代表所擔心的,由於這個是專業性非常強的東西,如果看不懂最後怎麼去行使它的審議權、投票權,因為17日的時候它要進行投票表決。

  剛才財政部的新聞發言人和預算司的副司長專門來到了辦公室跟我包括夏丹,我們進行了很好的溝通。首先我覺得他這份態度並不是展現對我們這個媒體的尊重,而是對於所有媒體背後的老百姓以及人大的代表他們的一種尊重。另外也能夠感受到這些年來究竟這個報告能不能得到一種很好的這種審議,最後表決的情況怎麼樣對他們來説是也是一份壓力,並且在轉變成一種動力,我覺得這種動力就是他們也在做很多的事,在幫助很多的人大代表去提供相關的服務,讓他們最後能夠看得懂去投好那一票。當然在溝通當中我也在想,將來一定還有很多的擴展的這種空間,去把這樣的一種透明公開的工作做得更好,這一點我們在交流當中也達成共識,比如説在明年的兩會期間能不能通過媒體或者其他的部門,包括財政部自己,還有政協、人大去為人大代表包括政協委員提意見,提供更好的公開的這種服務,我覺得我們都可以擁有更多的想像空間,因為這事太重要了,都是咱們自己的錢。

  主持人:

  是,其實不僅僅是我,當時我發現辦公室裏所有的人都挺驚喜的。因為大家看到了一種非常積極的態度。碰到問題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在交流和溝通當中漸漸地達成共識,讓改變往更好的方向去發展。

  接下來我今天要給大家帶來的瞬間和昨天的一場雨有關,北京昨天下了一場春雨,這場雨也讓政協的閉幕多了那麼一點點與眾不同的味道,一起來看一看。

  瞬間:瞬間——委員雨中告別

  畫外音: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閉幕!

  更加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上級監督太軟,同級監督太軟,同級下級監督太難!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有的警察把違章罰款權授予了城管,讓那些本無許可權的外界人員到處去貼罰款單。

  生的好要求人,病了治得好要求人,死了燒得好、埋得好要求人。

  主持人:

  9天的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政協在雨中閉幕,我不知道在散場的時候岩松內心裏面想的最多的是什麼?

  白岩松:

  我覺得當這次會議結束的時候,是一個新的開始。怎麼説呢?因為我已經多次的説過,在兩會當中的時候,政協委員所提交的提案接近6000份,但是在平常的350多天裏頭卻只有200份,這是一個巨大的反差,我覺得也提醒每一個政協委員包括將來要結束這次會議的人大代表,你怎麼樣在會後去當一個更稱職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我覺得這是一個增量的部分,給我們很大的想像空間。如果政協委員在350多天的時間裏頭提交的提案到2000份,對這個社會的推動會是多麼巨大呢?因此會議結束的時候才是我們真正的當一個更好的委員的開始,我覺得雨中大家應該會思考這些吧。

  主持人:

  所以對他們的考驗、真正的考驗是在會後,他們的履職是否能夠細水長流。那説到政協的閉幕有一個人物他的關注度非常得高,在昨天的閉幕會上他也是當選為新一屆的政協副主席,應該説他是央行歷史上任期最長的一個行長,差不多有十個年頭了,那麼在這十年的時間裏他到底面對了什麼?又改變了什麼?接下來共同走進我們今天的面孔——周小川。

  面孔:周小川的十年

  周小川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

  這個第二個問題好像是不應該我回答,這都是有既定程式的,所以到目前為止我自己並不清楚這件事,謝謝!

  解説:

  這是在今天下午舉行的記者會上對於是否將連任央行行長的問題時,周小川做出的回答,實際上對於周小川何時卸任的猜想及追問早在去年就已開始。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