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政府創造環境 社會釋放活力

2013年03月11日 14:26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政府創造環境 社會釋放活力

  ——從國務院機構改革看政府職能轉變之一

  學會尊重市場、重新發現社會,這是認識和定位政府職能的基本依據,也是推進政府機構改革的現實需求

  不同版本的猜想,翹首以盼的等待,今天中國,很少有哪項議題能像“機構改革”,引來如此密集的關注。這種關注,既有對切身利益的考量,更包含著對深化改革的期盼。

  新組建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不再保留鐵道部、衛生部、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3月10日,《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提交審議。正如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在行政體制改革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這一方案,我們該以何種視野觀照?又該從什麼角度評判?

  細心的人會發現,相比以前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此次方案標題中增加了“職能轉變”四字。將“職能轉變”提升到與“機構改革”同等地位,是本輪機構改革的一大亮點。職能是機構設立的依據,機構是職能的載體。相比于部門撤並,職能轉變更難,也更為重要。如果職能不轉,單純地對機構分分合合,效果是有限的,甚至還會陷入“精簡再膨脹”怪圈。就此而言,這次改革突出強調職能轉變,抓到了要害。

  如果説行政體制改革是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那麼轉變政府職能則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轉變政府職能,實質上是解決政府應該做什麼、不應做什麼,重點是政府、市場、社會的關係,即哪些事應該由政府、社會、市場各自分擔,哪些事應該由三者共同承擔。這個問題,我們黨在改革開放之初就認識到了,並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每一步。

  本輪機構改革,是自1982年以來,中國第七次進行規模較大的政府機構改革。從1993年的“適應市場經濟需要”,到1998年的“消除政企不分”;從2008年的“突出公共服務”,再到今年的“職能轉變”,梳理這些改革,無不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學會尊重市場、重新發現社會,這是認識和定位政府職能的基本依據,也是推進政府機構改革的現實需求。

  從這個角度,可以把握此次改革的方向。實行鐵路政企分開,減少和下放審批事項……此次改革的核心,是向市場放權、向社會放權、向地方放權。把不該由政府管理的事項轉移出去,把該由政府管理的事項管住管好,努力做到不越位、不錯位、不缺位,以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好發揮社會力量在管理社會事務中的作用,有效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此次改革的主體。組建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優化配置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資源;組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提高食品藥品安全品質水準;建立不動産統一登記制度、減少行政事業型收費、減少和下放投資審批事項……此次改革,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充分回應人民群眾的現實關切,體現了改革過程中的人民主體地位。

  從這個角度,可以感受此次改革的力度。改革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這些改革,可以説個個都是事關重大、社會關注的難點問題,也是多年未能做成的。改革在這些重點領域突破,既充分表明,行政體制改革不等於機構改革,機構改革不等於大部制改革;更讓人們看到,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改革這個問題上,是堅定不移的,是敢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的。

  美國IBM前董事長郭士納有本自傳,書名叫《誰説大象不能跳舞》,講述了作者如何帶領一個大企業成功轉型的故事。事實上,當前中國改革,何嘗不是如此?讓大象調整舞姿,任何一點變化,都會産生巨大而持續的影響。就此而言,不管是機構改革,還是其他改革,都必須注重改革的連續性、系統性和前瞻性。看準了的改革,就要大決心推進,爭取早日取得成效。看得還不那麼準、又必須突破的改革,可以先行試點,摸著石頭過河,在實踐中開闢新路。作為行政體制改革的“示範性工程”,機構改革的意義在這裡;作為農曆蛇年的“頭號改革”,我們的希望和信心在這裡。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