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我國環保10年花4萬億無大改觀 造假被指是禍根

2013年03月08日 08:35 來源:北京晨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下決心解決好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大氣、水、土壤等突出環境污染問題,用實際行動讓人民看到希望。”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社會廣泛關注的環境污染問題給予積極回應。

  一些代表委員在審議報告時指出,我國政府始終沒有放鬆環境治理,保守估計最近10年用於環保的總投入應在4萬億元左右,之所以環境問題仍沒有大的改觀,癥結之一是環保投入上存在“低效症”。他們建議,“好鋼用在刀刃上”,在進一步加大環保投入的同時切實提高利用效能。

  地方保護主義是禍根

  一些代表委員指出,導致我國在環保投入上效率低下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原因還是一些地方、企業在環保問題上手法翻新造假,以及一些地方化政府唯GDP論的舊思維誘發的地方保護主義。

  “環保治理效率低,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的治理體系系統性不強,頭疼醫頭,各個環節缺乏銜接。”全國人大代表、東兆長泰投資集團董事長郭向東説。另一方面,環境治理中“造假現象”是禍根——許多環保設備“睡大覺”,花的錢“打水漂”。有環保設備,污水卻從別的管道偷排;上級檢查時,才開啟環保設備;採購設備時做手腳,導致環保檢測數據失真……

  2012年9月,環保部環境安全百日大檢查監督組發現,中石化廣東湛江東興公司部分生産廢水通過雨水系統直接外排,而另一下屬公司湛江新中美公司擅自拆除廢水處理裝置,污染物可通過閥門切換,直接排入雨水溝。

  “污水處理廠等治污設施形同虛設的狀況在全國並不少見。”全國人大代表宋心倣説,出現這些情況,往往是部分企業唯利是圖,在當地政府的保護下肆意妄為。一些地方政府抓環保是搞花架子和面子工程。

  環保投入須成“硬約束”

  “當前治污的關鍵,就是要把環保投入變成‘硬約束’。我國經濟總量大,但環保投入相對小,應提高環保投入佔GDP的比例。”全國政協委員、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説。

  一些代表委員建議,未來十年,環保投入佔GDP比重至少要提高到2%,甚至3%。“當前環保投入仍然不足。”全國人大代表、山西潞寶新能源集團董事長韓長安認為,我國發展這麼快,環境污染問題如此迫切,政府對環保的投入力度應該更大。

  全國人大代表、海南大學校長李建保説,全國人大已經制定了30多部環保法律,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法律的執行和落實不到位。“必須嚴厲打擊一些地方包庇不法企業、在環評上弄虛作假、在環測上暗箱操作、在資訊公佈上秘而不宣的違法行為。必須通過環境執法讓地方政府和企業痛知什麼是不能觸碰的紅線,這樣才能保證污染永遠被擋在外面。”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