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美麗中國”呼喚科學發展

2013年03月07日 11:26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大氣污染比非典更可怕,”沉睡10年的非典記憶,因全國人大代表鐘南山的一句話被喚醒。

  “2003年,口罩脫銷、板藍根脫銷、白醋1000元一瓶……”前來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的政協委員李子良回憶起香港經歷非典的情況。

  10年後,似曾相識的情景在北京街頭重現:白色口罩流行起來,呼吸道門診患者不斷增多……霧霾天氣從北向南席捲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連日盤桓,去而復返。

  3月6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開幕後的第二天,北京再次受到霧霾天氣影響,不少人戴上了口罩。“大氣污染比以前更嚴重了。”全國政協委員何崇元對此憂心忡忡。

  實際上,從全國兩會召開之前,關於大氣污染和環境保護的話題就早已是網際網路和傳統媒體關注的焦點。

  2003年非典爆發,在暴露中國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滯後的同時,也反映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不相協調。“非典危機的出現及其深刻教訓,使中國加快了從解放生産力發展戰略向全面協調科學發展戰略的轉變,”著名國情研究專家胡鞍鋼曾這樣評價。

  專家分析,非典可能是中國發展史上的一個分水嶺。中國從此次疫情中汲取經驗,從單純追求經濟增長,轉向謀求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此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這一全新理念被視為破解我國發展現實難題的關鍵。

  2013年,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萬元GDP能耗比發達國家高出4倍,工業排污更是發達國家的10倍以上。

  人大會議發言人傅瑩表示:“改革開放之後30多年來,我國經濟是在快速發展,成就非常可觀,但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也可以説是高昂的代價。”

  “傳統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帶來大量能源消耗,生態環境持續惡化,”何崇元説,經濟短板式發展進一步擴大城鄉發展差距,造成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失衡,資源環境與社會發展不協調。

  這一事實促使中國開始認真審視過度追求GDP的缺陷,審視只重經濟增長、忽視環境資源損失以及人的福利的傳統路徑。

  正是在這種自我審視之下,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並確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説:“要下決心解決好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大氣、水、土壤等突出環境污染問題……用實際行動讓人民看到希望。”

  溫家寶説:“生態環境關係人民福祉,關乎子孫後代和民族未來”,“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環境的期待,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

  在最後一次以總理身份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溫家寶就加強環境保護對新一屆政府工作提出建議,包括重點抓好工業、交通、建築、公共機構等領域節能;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合理控制開發強度;加強海洋綜合管理,發展海洋經濟,提高海洋資源開發;繼續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等等。

  從科學發展觀到“美麗中國”,從十八大報告到政府工作報告,“中國正在以更加理性的態度思考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的關係,重新審視科學發展觀的全面落實。”全國政協委員崔永元如此評價。

  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紛紛表達自己的美好願望。全國政協委員吳巍呼籲大力推進節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強化節約資源意識;全國政協委員邱麗霞表示應依靠科技進步發展經濟建設,加速産業結構轉型;全國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則建議,嚴格環境保護制度建設,將污染排放總量納入國家約束性指標。

  201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實施“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後的關鍵一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的重要一年。面向“美麗中國”的國家目標,中國任重道遠。

  “希望新一屆政府把落實科學發展觀作為長期任務抓緊抓實,” 這是代表委員們的期待,也是中國民眾共同的聲音。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