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傅瑩:國與國之間要有信譽 要信守彼此之間的承諾

2013年03月04日 12:2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2013年3月4日上午11時,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一樓新聞發佈廳舉行新聞發佈會,由大會發言人就會議議程和人大工作相關的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日本共同社記者]謝謝主持人、發言人。我想問一下有關海洋的問題,就是中國如何描繪建設海洋強國的藍圖,怎樣緩和與包括日本在內的周邊國家的摩擦,中國外交是否會更加咄咄逼人。謝謝!

  [傅瑩]謝謝!建設海洋強國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在黨的十八大報告當中已經有了明確的闡述。中國首先是一個陸地大國,同時也是一個海洋大國。所以,中國要進一步地對外開放、進一步地融入世界,加強海洋建設是必須的。但是中國的海洋建設要走的路徑仍然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尤其是要注重與周邊國家海上的合作。在這方面,我過去也曾經參與過相關的工作,比如我國與東盟國家的海上合作就有不少進展。

  你提到中國的對外姿態是不是會更加咄咄逼人?關於這個説法,最近一段時間也聽到不少,我有一些來自美國、歐洲的朋友,來了之後都會與我探討這個問題,説你們這樣説是什麼意思、你們那樣做是什麼意思、你們是不是有點表現得咄咄逼人呢?這可能不光是日本方面的看法,在其他國家也有這樣的關切,媒體這樣的報道也是有的。

  像中國這樣一個過去積貧積弱的國家,現在發展強大起來了,慢慢地在國際事務當中,實際上中國可以説是進入世界的中心舞臺了,我們已經走到世界比較居中的位置了。當然世界中心舞臺上可能過去傳統的大國很多,但是中國是一個新來者,肯定會引起關注,大家肯定要評頭論足,肯定會關心你的一言一行,想要了解你,想知道中國來了以後要發揮什麼樣的作用?要做什麼?會不會來了以後與大家都不好相處,還是能夠融入地區和世界。

  而中國有很多與以往傳統大國不同的地方,我們有不同的政治制度,中國人口多,發展速度快,而且還在進一步地繼續快速發展。所以別人不一定完全理解和了解我們,而且可能會有一些人,會從過去500年國強必霸的國際關係傳統出發,從這樣一個邏輯出發,來預判我們的未來,也會去尋找一些現象來印證自己的預判,這樣的現象是有的。我覺得會有這種情況,不以為怪。

  剛才你提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你注意到中國記者都笑了。其實你在中國聽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幾乎是另外一方面的意見,很多中國人的意見包括媒體人的意見,是希望中國更加強硬一些,尤其面對挑釁的時候,希望有更加強硬的姿態,這個差距是存在的。這是一個實際情況,我們要看到這個情況的存在。

  首先從政策上來講,我前面也提到了,中國是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方面,我們要堅定地維護自己的主權權益,另一方面我們也積極維護地區的和平、世界的和平,這個基本的原則立場三十年沒有動搖過。但是在出現一些問題的時候,在領土爭議問題上面對一些困難的情況下,有的國家採取挑釁的行為,我們應該怎麼辦?

  我們應該果斷地應對、面對和處理這個問題。我認為這也是向這個地區釋放的一個重要信號,要維護地區和平,要維護這個地區的和平秩序。亞太地區要在世界上維護和平,國與國之間要有信譽,要信守彼此之間的承諾,要信守達成的共識,否則就亂了。

  你剛剛提到如何解決與鄰國的爭議問題,中日之間存在的分歧原因比較清楚,講得比較多了,我就不再重復了,中國希望通過對話、磋商,通過商談去解決分歧和矛盾的。中國人經常講“一個巴掌拍不響”,要雙方都有這樣的意願,如果對方選擇的是強硬的舉措,選擇的是背棄共識的做法,那麼中國還有一句話叫“來而不往非禮也”。所以我希望人大代表之間談這個問題時,希望共同社的記者可以帶給日本政治層面的人,帶給日本的有識之士。我們想知道日本的人民、日本的領導人,了解不了解中國人民的想法,了解不了解釣魚島的歷史事實,他們能不能客觀地面對?

  實際上釣魚島的基本事實是非常清楚的。一是,1895年甲午戰爭後日本從當時中國的清政府手中竊取了釣魚島,這個歷史事實是清楚的,日本政府的文件、檔案和日本學者的書裏,對這個都有記載。我真的希望能夠把這些情況如實地讓日本的人民聽到。

  二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之後,根據《開羅宣言》和《波斯坦公告》,日本佔領的中國領土都要歸還中國,這個歷史事實也是清楚的。所以為什麼我們講到釣魚島的時候,總要講要尊重“二戰”之後的勝利成果。

  三是,去年日本政府採取購島行為,它違背了兩國建交時達成的共識,因為這個共識不存在了,中國的克制也沒有基礎了,所以中國的海監船到釣魚島海域巡航是必然的。

  我希望今天通過你的報道能夠如實地向日本社會傳遞這個資訊。從人大代表的角度,我們非常希望日本社會和方方面面能夠傾聽中國人民的聲音,能夠客觀地看待過去發生了什麼、現在發生了什麼,這樣兩國就能夠找到對話的基礎。謝謝!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