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政協委員馮驥才:不能在城鎮化過程中把文化化掉

2013年02月28日 16:55 來源:新京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從1983年起,馮驥才已經擔任了30年全國政協委員。新京報資料圖片

  從1983年起,馮驥才已經擔任了30年全國政協委員。新京報資料圖片 薛珺 攝

  人物素描

  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從1983年起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在30年的參政議政中,我感覺全國政協是可以提出尖銳批評的地方。”馮驥才説,平常沒有機會讓中央直接聽到自己的建議和意見。

  正是這樣的機會,讓他的一些建設性意見得到了採納。2007年全國政協會上,馮驥才説,中國人過年,過的就是年三十,而不是過大年初一,他建議把初七的假期挪給年三十。3個月後,國家發改委採納了這個提案。他説,在全國政協這樣一個環境裏,自己感受到了一個知識分子的責任,希望社會不斷地進步,希望國家不斷地克服時弊。

  新京報:今年你會有針對性地關注哪些問題?

  馮驥才:今年我參加全國政協會的關鍵詞是“文明社會”。我們過去經常用的詞是“經濟社會”。再往前説,中國的社會是“以階級鬥爭為綱”,是一個“政治社會”,現在要提“文明社會”了。

  富裕起來的中國到底要到什麼地方去?種種社會問題是不是經濟都能解決?這個時候必須想到一個概念,就是文明,是我們的文化,精神和文明。所謂文明社會,就是人們的教育程度很高,富有社會公德,社會很有秩序,社會風氣很良性,也很健康。

  新京報:你一直比較關注傳統文化,會不會關注在城鎮化過程中,把城鎮化和傳統文化保護對立起來的思想和做法?

  馮驥才:城鎮化是必須要走的一個道路,但不能在城鎮化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文化“化”掉了。城鎮化和留住我們的傳統不是對立的,應該是一致的。希望不要再造成歷史的悲劇,導致660個城市千城一面。把兩者看成是“矛盾”的觀念是沒有文化的,也是不負責任的。

  新京報:現在有些地方以保護文物的名義復建了一些“文物”。

  馮驥才:復建“文物”,是因為此前都拆完了,拆完後又開始做假的了。我20年前就擔心這個問題,現在這個情況出現了。之前,為了GDP把古跡打碎了,現在開始重建,還是為了GDP,還有一種情況是為了他們的文化政績。

  但修起來的是毫無歷史文化的東西,是不是有幾個建築就恢復了大唐大宋呢?這種做法是對城市的進一步破壞,把歷史的原物銷毀之後弄一個“垃圾”。而且這些垃圾很大,都不好清理,還浪費了大量的錢財,憑什麼納稅人的錢讓你這麼花掉?

  新京報:去年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也引起了公眾對作家的關注。

  馮驥才:莫言獲獎之後很低調,體現了作為作家的理性。其實像優秀的作家賈平凹、王安憶、遲子建,他們平常都是不拋頭露面的,可能一兩年沒有他們的消息,兩年之後就出來一個好作品。我覺得我們作家的狀態很好,優秀的作家都是潔身自好的,他們都沉在自己的創作裏,不喧鬧,這是真正的藝術家應有的境界。

  今年提案

  《關於建議政府不要建廟的提案》

  胡修亂建的“古廟”既無歷史文化價值,又不是正規的宗教場所,只是一些與宗教無關的燒香拜佛、滋長愚昧的地方。而且佔用大片地方,花費大量錢財,最後全由國家買單,建議地方政府不要再建廟了。

  《關於建議媒體版面將文化與娛樂分開的提案》

  長期以來,不少媒體將娛樂報道與文化報道混雜在同一塊版面上,往往傷害了某些嚴肅文化。將這兩種不同性質與層面的文化放在一起,前一種奪人眼球的文化必然壓倒一切,本來就相對小眾的後一種文化則被壓縮到可有可無。希望媒體、包括網路的版面,將文化與娛樂清晰地分開。

  我做了30年全國政協委員,這個經歷對我有一個積極的影響,就是考慮問題會有國家視野,會從國家的發展、未來和進步來思考問題。到了政協,必須要懷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才能夠提出與時代相契合的建議。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