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馮驥才:國人春節情結難改 改變的只是方式形態

2011年06月03日 22:09:42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雖然某些傳統的過年形式正在離我們遠去,但人們心理的‘年’從未減少,每年春節期間兩三億人的大遷移便是證明。”23日,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接受本社記者專訪時這樣談及自己對春節的思考。

  在位於天津大學的工作室坐定,馮驥才先向記者講起了自己的過年經歷。年前的主要任務是給母親置辦年貨。母親的年貨主要有八樣東西:玉豐泰的紅絨頭花,正興德的茉莉花茶,福字、春聯、吊錢、剪紙,彰州水仙,寧波年糕,香燭供物,幹鮮果品,生熟葷腥。“母親住在弟弟家,大年初一的第一件事便是給93歲的母親拜年。” 

  馮驥才説,與其他節日不同,春節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道德、價值觀和審美的傳承載體,是中華文化形象最迷人的體現。春節中的團圓、祥和、富裕、康寧、平安等主題,全部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始終不渝的生活理想。因此,回家過年,親人相聚,脫舊穿新,祈安道福……春節中的每一事項,無不充溢著年的內容、年的意味和年的精神。“改變的是傳統的過年方式與形態,不變的是植根在每個華夏兒女心中的‘春節情結’。”

  馮驥才指出,我們正處在由農耕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期,“過年”的必要性亦越來越少,傳統的生活“年”一部分要轉變成為文化“年”。

  馮驥才提議,把春節放在中國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首位。“這將有利於世界各國人民通過這個節日認識和了解中華民族的理想、準則和精神,有利於春節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加以保護和傳承,更有利於增強中華民族的親和力和認同感。”馮驥才説。

  馮驥才強調,與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産不同,中華民族是春節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載體,全球華人都是傳承人。如果申遺成功,必將極大地提升中華民族在文化上的自豪感與凝聚力。(記者 田齊)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