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申紀蘭:人大女代表數量增多説明選舉制度更公正民主

2013年02月28日 14:49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原標題:全國人大代表中“她們”佔23.4% 強調履職否認是“花瓶”

  女性在中國政壇將更加活躍——699位婦女代表出現在27日公佈的新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名單中,佔代表總數的23.4%,較上屆提高2.07個百分點。

  “她們”在全國人大代表中引人注目,是觀察中國婦女參政活躍度的指標性群體。不過,也有人提出婦女代表是不是“花瓶”的問題,並好奇她們是否擁有參政的“性別優勢”.還有,她們對今日中國女性的政治地位滿意嗎?

  無論是否存在某種誤解,這些問題都反映出民眾對婦女人大代表的關注和期望。於是,新華社記者27日邀請五位生於不同年代、從事不同職業的女性全國人大代表,回應這些關切。

  她們是:

  “20後”申紀蘭:第一屆至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50後”陳愛蓮:當年的縣裏“第一位女拖拉機司機”,今天的浙江萬豐奧特控股集團董事長。

  “60後”朱瑞蓮:現任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區人民政府副區長。

  “80後”易鳳嬌:農民工人大代表、深圳國威電子有限公司車間副主任。

  “90後”鐵飛燕:曾勇救4名落水工人的收費站收費員,是新華社“中國網事感動2010”十大人物之一。

  一問:有人調侃兩會女代表是“花瓶”,你怎麼看?

  陳愛蓮:我不同意,因為每個代表都代表幾個方面,比如我首先是浙江代表,其次是製造業和金融板塊代表,第三才是女性代表。能選上人大代表,我認為一是要對社會有貢獻,二是要有相關履職基礎。我當過紹興市人大代表、浙江省黨代表、十七大代表。從另一角度看,相比大多數男性代表著裝“藍灰黑”,女性代表穿戴裝飾就要豐富些,這是“錦上添花”。

  易鳳嬌:這或許是戴有色眼鏡了,女代表早已不是新鮮事,各行各業都有女性,代表無分性別。

  鐵飛燕:而且,女代表和男代表一樣都能提出很不錯的議案和建議。

  朱瑞蓮:代表能否認真履職跟性別沒關係。

  二問:你認為自己當選人大代表和女性這一性別有關係嗎?

  申紀蘭:女代表數量增多,説明我國婦女政治地位越來越高,我國人大代表選舉制度更加公正民主。

  陳愛蓮:説沒有關係不符合事實,但關係不大。我能當選更多還是因為我所代表的行業,我是浙商的一員,和之前的履職經歷也有關係。

  朱瑞蓮:我又是女性,又是民主黨派,可以説是“沾了女性的光”。

  鐵飛燕:與我的女性身份無關,但應該與我是“90後”有關。“90後”正逐漸走向社會,應該承擔社會責任,並且享有政治權利。

  三問:婦女做人大代表要比男性付出更多努力,你認同嗎?

  朱瑞蓮:女人既要在家當好賢妻良母,又要幹工作不輸男人,“內外”兼修,從這個角度看,確實不容易。

  易鳳嬌:不能説“要更多努力”才能當選,但日常工作中女性因生育和家庭問題,確實比男性多一些“成長的煩惱”。

  陳愛蓮:這個社會對女性還是有些偏見的,或者説歧視,雖然近些年已明顯減少。就個人而言,我的性格是“要做就要做好”。所以二十幾年前從學校畢業時,我放棄行政工作去開拖拉機,人家質疑“一個女的還能開拖拉機”?但我做得很好,後來又開汽車、開貨車,當經理辦企業時又被問“女人做什麼企業呢”?但我相信,工作也好,當代表也好,是沒有性別之分的,重要的是為社會做貢獻。

  鐵飛燕:男女平等,無論是誰當選人大代表,都需要努力才能好好履職。

  四問:和男代表相比,婦女代表在提出議案、建議方面有哪些特點和優勢呢?

  易鳳嬌:作為一名女性外來工和一個母親,我關注的是隨遷子女和留守兒童問題,估計這是男代表相對關注少一些的。

  陳愛蓮:女人大代表相比男性會更細緻認真,也更常把關注點放到女性權益、兒童權益以及民生等問題上。比如我手上正在準備一個有關促進民營企業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議案。因為我是從縣城走出來的,親身感受過農村的貧窮,富幫窮是應該的,可以縮小貧富差距。

  五問:你對中國女性參政現狀是否滿意?

  朱瑞蓮:希望有更多女性在政壇上展現風采,現在比例還太少。

  陳愛蓮:重男輕女的思想在民間或多或少還是有,雖然在淡化,但依舊根深蒂固。從歷史來看,女性參政議政的比例夠高了,但相比很多國家,還不夠。

  易鳳嬌:女性在政壇的力量越來越大,但我所看到的各企業、各地方的女性“一把手”還是少了一些。(新華社記者 周劼人 姬少亭 王研 張麗娜 張遙 葉前 呂曉宇)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